2021年10月27日 星期三
教学设计
解读课后习题,直抵单元要素
——以《盼》教学设计为例
顾玉梅

    《盼》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单元的一篇文章,主要写了妈妈为“我”买了新雨衣,“我”盼望下雨能够穿上它,可一连几天都不下雨;好不容易下雨了,“我”盼望能出门买酱油穿上它,但没能出门;“我”又盼望雨停,留着明天下,好上学时穿上它。第二天一早,终于下雨了,“我”如愿穿上了新雨衣。

    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具体来看,就是让学生明白文章围绕中心意思选了哪些习作素材,为什么这么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写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写”。“课文写了什么”对六年级学生来说并没有什么难度,“为什么这么写”相对就难一些了。

    根据这样的解读,教学《盼》的课后第一题——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盼”写了“我”的哪些表现。我是这样设计的:

    1.默读课文,思考:“我”为什么盼着穿雨衣?盼的结果如何?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学生很快完成了,自然知道文章的3-17自然段就是盼的过程。

    2.再默读3-17自然段,想想课文围绕“盼”写了“我”的哪些表现(也就是“我”究竟在盼什么)。

    学生通过默读思考、小组交流,很快得出:盼变天、盼出门买酱油、盼下雨。

    3.作者围绕“盼”写了盼变天、盼出门买酱油、盼下雨三个方面的表现,请大家思考:能不能去掉其中一个或两个方面,为什么?

    学生思考了一会儿,继续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但是,学生的回答都不到位。就在学生都急于知道原因却又不得的情况下,我又抛出了下面这个要求——

    4.分节朗读课文,同时体会作者的心情。

    学生一个个读完课文,表达作者心情的词语都呈现出来了。我用线将这些词语连起来。

    最奇妙的是,学生一看到这个心情曲线图,脱口而出——

    “波折!”

    “不然就没意思了!”

    我接着说:“这就是一波三折。这样的写法,我们曾经阅读过,如三顾茅庐,三借芭蕉扇……以后我们在选材的时候,也要注意一波三折。”

    作者在写盼变天、盼出门买酱油、盼下雨的三个方面表现时,在笔墨上并没有平均用力,而是进行了详略处理,详细描写了“盼出门买酱油”这个方面的表现,略写了其他两个方面。课文后面的第二道习题——围绕“盼”这一心理活动,课文哪些部分写得比较具体?选出写得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就是让学生知道选好了习作素材,写作时还要进行详略处理,也就是解决“怎么写”的问题。我在教学时是这样处理的:

    1.“盼变天、盼出门买酱油、盼下雨”这三个方面,哪个方面写得比较具体?

    学生浏览了一下课文,马上就知道具体写了“盼出门买酱油”。

    2. 默读“盼出门买酱油”的4-15自然段,思考:你从哪些词句中读出了作者盼的心理,画下来。

    学生读、画。指名交流时,我让学生说出自己画的词句属于什么描写。最后小结:作者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等方法,将“盼出门买酱油”这个方面写得具体生动。

    习作单元的教学最终指向习作。这一单元的习作目标是“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我给出了这样的训练要求:

    1.你也有过“盼”的经历吧,你曾经盼过什么呢?围绕“盼”,你准备从哪几个方面选材呢?注意要一波三折。

    学生分别思考,并用列提纲的方法将所选的几个方面写下来。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最后集体交流,检测有没有围绕中心选材、所选材料有没有突出一波三折。

    2.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的时候还要详略得当,把你认为重要的部分写具体。

    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习作,每个人都完成得非常高效。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兴化市边城学校)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