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古名琅琊,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我国著名的红色革命根据地,素有“华东延安”的美誉。为了充分挖掘当地历史、文化、革命、经济等丰富的育人资源,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二中学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发挥社会、学校、家庭一体化教育功能,整合德育课程、红色课程、美育课程、劳动课程等,构建校内外融合的综合课程体系。其中,“土味”十足又创新满满的“十二中布艺坊”校本课程,是学校“继承+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课程之一。
课程以“布”为媒介,充分利用布艺集美术鉴赏、手工制作、艺术创意和文化传播于一体,多方面、全方位提高技艺和人文内涵。通过“架构引领、课程推进、综合实践、成果汇集”四步走,学校在课题提炼、课程设计中找突破,坚持五育并举、循古辟新,满足学生多样化沉浸式体验,打造多方联动、凸显品质和创意发展的教育新样态。
“布”期而遇
为了更好地推进课程开发,学校成立“十二中布艺坊”工作组,按年级和水平分梯度进行课程设置:低阶了解布艺历史、布艺知识和技能,包括布料选择、裁剪、缝制技巧,学会缝纽扣、补洞、缝衣等生活技巧;中阶制作构思独特的布艺文创作品;高阶研究“非遗+环保+创新+文化”综合性探索融合。学校定期举行展览和比赛,展示学生的布艺作品和制作绝活。
此外,学校还组织学生参观沂蒙特色布艺馆,了解沂蒙布艺的起源、发展,直观感受沂蒙山区特色,比如虎头鞋衣帽、玩具、百衲衣、沂蒙花袄、布贴画等布艺种类。教师现场示范绣荷包传统工艺,讲解其深刻寓意,让学生了解沂蒙布艺民间习俗。学生还与工人一起体验临沂非遗项目“沂蒙蓝印花布”的织布、染色、上浆、晾晒等重要工序,并学习了扎染技艺制作特色染布,收获了关于布艺文化和制造技艺方面的满满“干货”,开阔了眼界,极大提高了兴趣。
与众“布”同
为了探索出一条特色化、原创性道路,学校在主题活动中找到创作契机,以“布”为媒与环保、传统、民间、地域、红色和社会热点等主题活动结合,打开视角格局,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和创新精神等核心素养的培养,把各种“布艺技法教学”升华为“布艺素养教育”,让美育与历史、地理、人文、科技等多学科相融合。
比如,沂蒙精神是临沂乃至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布艺坊以传承沂蒙红色血脉为主题研发创作“沂蒙情”布艺系列。学生利用手套制作出革命军人和沂蒙儿女等人物形象,经过设计样板、裁剪、缝合、上装、装饰等一系列流程制作后,还原年代、创作服装并配以道具和场景。为了贴近形象、完善细节,学生在军人的帽子上缝制五角星、衣服上佩戴拥军红花;为沂蒙儿女戴上花布头巾、挎上包袱;根据沂蒙人民“推送军粮、送儿去战场,搭人桥护军过河”的真实史料,学生用一次性筷子制作红缨枪、小推车和人桥……
为了渲染氛围,布艺教室也进行了精心布置:党旗下的蒙山沂水布景,红红的拥军对联,蓝色的印花桌布,师生共捐的红军斗笠、军壶、竹筐等老物件,都营造出军民一家亲的老区精神。学校又邀请社区老党员、家长和学生一起围坐,纳鞋底、绣党旗、做服装、扎红花……“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老党员触景生情,边纳鞋底边唱起革命老歌。这歌声让现场的家长和学生热泪盈眶。学生说:“之前虽然听过许多革命故事,但不如亲手制作时的感受浓烈。”沂蒙精神经由心手相传的布艺,从学生心灵的最深处唤起了他们爱军拥军的热情,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老区人民的沂蒙精神。通过沉浸式体验,布艺坊为家校合育提供了喜闻乐见的新形式和新阵地。
“布布”为营
挖掘地域文化。临沂地域文化底蕴深厚、特色浓郁,布艺坊以传承当地文化为己任,把民间乡土气、名流雅气、时尚气息巧妙融合,发动学生创新设计文创产品,推广振兴临沂地域文化。布艺坊先后推出临沂非遗“蓝印花、红印花”和名人名片布艺文旅文创系列,分别运用于文具、书籍装帧、坐垫、杯垫、头花、荷包、玩偶等生活用品中;为当地农产品、土特产、知名品牌、城市名片等设计布艺化特色包装,寻找文化新亮点,为经济赋能增值。近期,布艺坊又推出大型立裁服饰文创,把临沂特色艺术如刺绣、剪纸、编织等工艺,临沂民间“凤凰城”“龟驮城”等艺术元素巧妙与蓝印花布结合,推出休闲、运动、校服、民族风、礼服等现代时尚款式系列;融入诸葛亮、王羲之等名士形象和《兰亭序》《孙子兵法》等书法、竹简元素,推出古风系列。
国潮复兴有我。华服承载了中华民族杰出工艺、美学和文化内涵,布艺坊让学生学习汉服知识、特点,穿着汉服近距离接触汉服,了解华夏服饰文化,展示中国服饰之美、礼仪之美、内涵之美;挖掘古法裁剪的制作技艺和方法,通过动手制作深刻体验衣裳中国、汉服礼制的文化内涵;通过课堂引领,让学生体验“设计—打版—裁剪—缝合—定型—上装”的完整过程,在探索中逐步升级面料、丰富花色,寻找不同朝代服饰的特点。如今,学生作品囊括不同时代的特色服饰,逐步形成中国各朝服饰图鉴,努力完成一首完整而宏大的华服发展“史诗”。
紧随时代潮流。当冬奥吉祥物“冰墩墩”还在“一墩难求”时,布艺坊就研发了利用废旧帽子、手套和袜子制作“冰墩墩”和冬残奥吉祥物“雪容融”。布衣坊制作后梳理制作流程,详细配有步骤、图片、视频,并将其及时转化为校本课程和教学成果,一经推出就获得学生好评。此外,布艺坊还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奥运五环、金墩墩花环和滑雪场景,布置出“一起向未来”的奥运场景,充分宣传了奥运精神和理念。随着2023癸卯兔年的到来,“冰墩墩”又换上具有京腔京味“兔儿爷”的服饰化身“兔墩墩”;布艺坊还鼓励学生采用现代科技材料如金属、芯片等设计“科技墩”,不仅继承传统工艺,而且贴合现代科技、创意和时代潮流。
环保理念先行。布艺坊课程从构思到材料运用,全过程渗透环保意识和德育价值。课程所用材料都是身边易找的废旧物品,比如塑料桶、废旧衣帽、手套、袜子等;道具利用一次性筷子、快餐盒等日常废品;布料则搜集各家的废衣料等。布艺课程让学生发现了废材的形状、颜色、装饰、工艺等创作元素,挖掘出材料潜能,赋予多样化的表现形式。通过审美欣赏、发现、表达、创作,学生把“变废为宝、保护环境”的环保理念在举手投足中实践,也让勤俭节约的中华传统美德得以继承和升华。
布衣坊利用布料的天然属性释放儿童天性,满足学生特长发展和表达思想、情感的个性化要求,技艺传承中囊括的敬业、精益、专注、守正创新等工匠精神更是学生人格精神、品质、能力的集中体现。为此,学校提出“让更多的学生喜欢布艺”,让布艺成为“基础课”“特色课”,精选最适合操作和最受欢迎的课程,通过规范步骤、编写教案、拍摄图片、录制视频等,形成完备的校本课程体系。学校还要求教师在常规课教研中集中备课,寻求学科教学与布艺教学的融合点,在更大范围普及适合现实生活所需的技能和材料意识,拓宽学生人才培养模式。
从了解布艺到热爱布艺,布衣坊为学校校本课程特色增加了创新的亮点。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临沂第十二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