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06日 星期三
说文解字
复:走回来的脚丫子

    学习《离骚》“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时,学生对“复”字的含义提出疑问:“老师,‘复路’与‘复道’看着是一样的意思,为什么这里就要翻译成‘走回原来的道路’呢?”我知道,他们这是与杜牧《阿房宫赋》的“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搞混了。于是,我又给学生展示了“复”的字形演变。

    “复”字甲骨文字形的上半部分其实本来是“高”和“郭”的本字,中间是四围城墙,两边部分是城楼或外城。许慎认为,“复”的上半部分是声旁,下半部分是向下或者向自己跟前走的脚丫——“降”字右上部分是它,“夏”字下半部分也是它,上下两部分合起来表示一只脚从城墙或城郭上走回来。既然是“走回来”,那么就一定有“走过去”的过程,所以“复”的本义就是沿着走过的路走回来,许慎《说文解字》说“复,行故道也”正是这个意思。

    为了强调走在路上,从金文开始,“复”字又多了“彳”变成“復”。许慎把它们当成两个字,说“復”是“往来也”,意思是去了再回来。从书法演变史上看,最开始是“复”字,后来人们多写成“復”,新中国成立后推行简化字又变回最初的字体“复”,也算是返璞归真吧。

    “原来是这样子!”学生恍然大悟地点点头,“但怎么又变成了‘重复’的意思呢?”

    “走过的路再走一遍,不就是重复走的意思吗?”我继续给他们讲解,“陆游《游山西村》的‘山重水复疑无路’就是这个用法,这里其实还有引申为‘繁多’的意思。”

    由“重复走两次”引申出“双层”和“又一次”,前者比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红罗复斗帐”,后者比如《桃花源记》中“复前行,欲穷其林”。走过去再走回来,相当于恢复到原来的模样,于是又引申出“恢复”的义项,比如韩愈《师说》中“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一去一回的状态与一问一答、一报还一报的状态非常相似,所以“复”字进一步引申出“回复、答复”“回报、报复”等义项。比如,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不敢出一言以复”是取“答复”的义项,《孔雀东南飞》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则是取“回报”的义项。

    由于读音一样,“复”字还常常被假借为“覆”的通假字,表示“庇佑”的意思。我举个例子:“比如,《诗经·蓼莪》中有几句诗:‘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这里的‘复’其实就与‘覆’是通假字,用来表达父母对子女的恩德是报答不完的。”

    “老师,这里只有一句用到了‘复’字,你为什么把整段诗都说出来啊?不会是想让我们全背下来吧?”学生一脸惊恐地喊着。“还是你们最懂我了!”我一笑,宣布下课,丝毫不管身后学生的一片哀嚎。(柴海军)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