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域理论源于物理学中的电磁场理论,是20世纪社会学的主要理论之一。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强调,场域是一个内含力量、有潜力的存在,社会空间中有各种各样的场域,场域的多样化是社会分化的结果。场域理论认为,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不仅是物质环境,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 那么,什么是“学习场”?它是我们将场域理论应用于学校教育而提出的崭新概念。我们认为,在理想的课堂教学中,会存在一种结构关系紧密、思维活力充沛、学习成效明显、生命发展和谐的关系状况,这就是学习场。它不是指纯粹的学习场所,比如学校、教室、图书馆等;也不是指共同学习的团体,比如同学、老师及其他在场或不在场的对话者;而是指在特定的场所、固定的团体间,密切合作、平等包容、和谐共进的学习过程、学习情境和学习氛围。简言之,“学习场”是时间、空间、人物、关系、活动、效果的集合体。名师代表课之所以不可复制,正在于它们都形成了自己的“学习场”,而这样的“学习场”是由特定的场所、特定的师生、特定的氛围等决定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是设计不出来、彩排不了的。 在教学中精心打造学习场,有助于激发课堂的生命活力,回归学习的实践本质,实现教学的成长意义,促进课堂教学从“教师本位”“知识本位”向“学生本位”“素养本位”的根本性转变。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曾提出:“学校的再生之道,只能是恢复学校在现代化整顿并合理的武装的过程中业已丧失了的东西——领悟学习之甘苦的、合乎自然的‘时间’‘空间’‘关系’,朝着‘学习共同体’的目标脱胎换骨的改造。”我们认为,学习场是中外先贤卓越教学的成功所在,是课堂教学需要“恢复”的“业已丧失了”的活力源泉;学习场就是让学生在“合乎自然”的状态下学习,让他们真切“领悟学习之甘苦”,从而让课堂教学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学习场是理想课堂之重要表征。“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曾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提出理想课堂的六个维度,简称“六度”: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无疑,这可以从不同角度较为全面地描绘理想课堂的特点。但面对实际的课堂教学,我们恰又难以就此进行精确的量化评估。比如,“参与度”主要是观测学生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的情况;可是,且不说“全面”“有效”难以量化评价,纵使是“全程”与否恐怕也不是单靠计时就可以评价的。 我们认为,对理想课堂的评估宜“整”不宜“散”,宜“粗”不宜“细”;而“学习场”是否形成正可以成为一个合宜的观察角度。因为学习场基本涵盖了“六度”,而又更加强调“六度”的整体调和水平,它的“参与度”是基于“亲和度”与“自由度”的积极主动、和谐愉悦、充满个性而又富有成效的参与,它的“练习度”是保障“整合度”“延展度”得以实现的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协作、丰富多彩、充满挑战的学习实践活动。换言之,“学习场”重视师生之间的“亲和度”,但又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的亲密关系;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度”,但又超越了单纯追求知识的多寡。因此,“学习场”的形成可以成为理想课堂的重要表征。 学习场也是理想课堂之实践策略。有人主张,理想课堂应当包含六大要素:有人、有本、有情、有智、有法、有效。有人提出,理想课堂可分为三重境界:有效教学、知识探究和生命共鸣。其实,这些说法都共同道出了打造理想课堂之复杂与艰难。概而言之,“沉默的学生”“独语的教师”和“求同的教学”是当下课堂教学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师生处于控制与服从的关系、讲课与听讲的关系;教师很少倾听和应答,尤其是杜绝异见,反对个性;沉默的是学生的外在表现,沉睡的是其内在的思维与情感。 我们认为,着力构建学习场恰是革除现实弊端、走向理想课堂的重要抓手。首先,可以亲和关系,创造对话氛围,唤醒“沉默的学生”。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说:“在我的课上,学生光做听众不行,也不能只关注成绩好的学生,而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发光体’。”让学生从“发声”到“发光”,其间学习场大有可为。其次,可用冲突与竞争激发课堂活力,解放“独语的教师”。学生之间的“认知冲突”是课堂教学的活力源泉,充分合理地组织好课堂的多重对话,让每一个独立的个体真正在“场”,而不让教师唱“独角戏”,是打造“学习场”的应有之义。最后,可靠平等与包容发展个性差异,扭转“求同的教学”。课堂不单是传播知识的场所,更是生命成长的沃土,要让不同个性、不同兴趣的学生各展所长,各取所需,彼此成就,相互辉映。在这方面,“学习场”有着明显的优势。 (作者系特级教师、浙江省慈溪中学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