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0日 星期三
拒绝做心灵成长“脆皮人”
唐 瑛

    教师本就属于高压人群,工作上难免会产生倦怠或不满情绪,只是这种倦怠和情绪很多时候指向职业倦怠,如今流行的说法是“躺”和“卷”。教师中也流传着“脆皮人”“00后是来整顿职场的”等流行语。时代在变化,教师对职业的认识和个人发展都有了新的变化,这就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更多关注教师心理和情绪变化,及时做好引导和培训工作。教师心理健康是不能被忽视的问题。如何立足区域实际关爱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四川省德阳市作了一些有价值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突出重点,点上着力。开展教师心理关爱需要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突出关键环节和重点问题。新教师培训是开展心理健康的关键环节,将心理关爱工作关口前移,会起到未雨绸缪、治“未病”的作用。而班主任群体心理压力大是重点问题,要关注重点人群,集中力量从点上突破,打好教师心理关爱“攻坚战”。

    加强对新教师的培训。任何人进入新环境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适应问题。初入职场的教师适应能力是有差异的,提前让即将走入职场的教师了解未来工作的性质、状态及可能会遇到的挫折与挑战,需要把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心理适应能力、积极心理建设列为新教师入职培训的重要内容,引导新教师给自己的职业生涯确定好阶段目标与愿景。同时,创新培训途径与形式,开展模拟学生突发情况、应急状态处置流程、课堂现场观摩等主题培训。尤其要注重团队建设,通过培训新教师自发组成团队,这是非常重要的社会情感支持系统。在德阳,新教师入职后各学校为其遴选导师,导师不仅负责业务的指导和引领,也会在生活、交往、情绪、情感等方面给予关心和帮助,这是新教师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的有效举措。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繁重的工作压力,即使班主任津贴在增加,自愿、主动当班主任的人也越来越少。近年来,每学年秋期开学前后,德阳会专门举办班主任心理健康培训班。今年,德阳市启动了全市中小学班主任心理辅导分级能力提升培训及资格认证制度,按照“因需培养、梯级发展”原则,构建起高级(专家型,A证)、中级(骨干型,B证)、初级(通识型,C证)分层分类培训体系。计划通过三年时间,实现全市中小学班主任心理辅导C级资格证全覆盖,B级资格证持有率达50%,A级资格证持有者达到100人的目标,推动形成具有较高专业素养、较强研究能力的心育队伍。

    整体联动,面上施力。教师心理健康关爱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实行更人性化的管理、建立更健全的制度、开展更科学的考评、组织更丰富的活动。在区域层面,德阳市对各地各校做好教师心理健康关爱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如将对教师心理关爱纳入各地各校的督导考评,对教师心理关爱的举措和效果作为文明校园、心理特色校等各种评选的重要指标;在学校层面,工会在关爱教师心理方面的作用容易被忽视,但工会是教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者,要适时为教职工排忧解难。工会工作做好了,有利于减轻教师压力,增强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

    多方协同,系统发力。构建教育系统内外齐发力体系关爱教师心理健康。为此,德阳市印发《德阳市“校—医共建”师生心理关爱“6个1”行动方案》,“6个1”具体包括:一套机制,建立“校—医共建”机制;一支队伍,成立领导小组和行动小组;一项监测,对学生开展心理监测;一条热线,在未成年心理成长指导中心开设一条面向全市家长师生的热线电话;一堂课,包括教师课堂、家长课堂、学生课堂;一份手册,编写心理调适的家长手册和学生手册,以及教师使用的《德阳市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手册》,构建“家校医社”师生心理服务协同机制。方案明确提出具体协同项目、对应职责部门、各项目时间进度以及经费支出。市教育局和市卫健委每年都要联合公安、网信等部门,制订本年度“6个1”行动的工作计划和清单,年末根据清单考核相关领导和部门工作。

    同时,德阳市积极创建“全国规范化家长学校实践活动实践区”,为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打开新思路。2023年4月,启动“德阳市数字家长学院”,面向全市幼小初高各学段家长开设线上课程,更新家长育儿理念,提升家长育儿水平,优化家校协同方式。学生问题少了,家庭问题少了,教师工作的压力和负担减轻了,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也会得到提升。

    (作者系四川省德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展与改革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