烨者,光辉灿烂是也,古语有云“烨然若神人”;丰者,草木繁盛是也,亦指美好的容貌和姿态。如此美好的两个字组合在一起,是一番动人的景象,也是一个学生的名字。 只是,烨丰其人并不如其名:形象一般,有时候腼腆,有时候又是个话痨。课堂上多数时间他都是在“神游”,无论激情澎湃的新授课,还是紧锣密鼓的练习课,都无法激起他的兴趣。他的表情永远是呆呆的、痴痴的,要么凝视墙上的某一个点,要么望向窗外的远方,双眸时而清澈,时而迷茫,时而黯淡…… 课上如此表现,可想而知他的语文学习什么样:听写错一大片,这次订正了下次还错,次次订正次次错;背诵课文,今天背了明天忘,天天背天天忘;作文前言不搭后语,不知所云。面对这样的学生,我自然表现得疾言厉色。为此,我多次与家长沟通,让他们认真管孩子,可是家长跟我诉苦说:“老师,我是真拿他没辙,我们自己也没读过什么书,还请老师帮我多管管。” 家长没指望,还是自己想办法吧。于是我转换策略,开始跟烨丰套近乎——你喜欢吃什么?喜欢玩什么游戏?最好的朋友是谁?孩子都高兴地一一告诉我。一天我问他:“你喜欢数学吗?”旁边的学生抢着说:“老师,他数学很好,经常考90多分。”看来这孩子有些偏科,数学能学好证明智力没问题,努努力语文应该也可以学好。那次谈话后我加紧步伐,一发现他的优点便表扬,“今天的听写没错那么多”“在家里会干家务,真了不起”“今天上课很认真,没有使用‘分身术’”……听我这样说,他也很开心。 这些简单的夸奖似乎有点作用,烨丰上课“神游”的次数逐渐减少,即使偶尔“神游”也不像从前那么长时间,甚至还会举手发言,也会主动让我看他订正的作业。最令人意外的是,在一次作文中,他以《我在批评中成长》为话题,真实还原了那次背书经历:“头一天,老师就让我们背《两小儿辩日》,说第二天会抽查。我以为我会背了,就没复习。没想到第二天早晨一到学校老师就盯上了我:徐烨丰,背书给我听!我只好支支吾吾地背了起来,孔子西游,见两小儿辩斗,辨斗…一儿曰,我以……我以……我实在背不下去了。只见老师立刻拿起电话打给我妈妈,回到家我少不了挨妈妈的批评,老师和妈妈把我夹在中间,我都快成夹心饼干了!” 可能因为烨丰是当事人,他写起来得心应手;也可能真的是有所触动,他居然能正确使用比喻修辞,文从字顺地将事情还原。作文最后他这样写道:“我明白了,温和是一种爱,严厉也是一种爱。”来自孩子的理解感动了我,从那以后,烨丰在语文学习方面似乎开了窍,练习题的出错率越来越低。 通过与烨丰的这段交往,我发现教师应该扮演好几个重要角色: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儿童思维的评价者,游戏和讨论的发起者,同时还要尽力关注每个学生。每个学生都需要关注,需要阳光的普照、雨水的滋润,他们的心灵需要老师用爱来浇灌。尤其是处于边缘的孩子,更需要我们去关注和等待,不急不躁,以一颗淡定的心等待种子破土、花儿绽放。我们要允许学生沉默,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不会”。学校是学生心灵成长的天地,由稚嫩而成熟,从错误走向完美,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然过程。 (作者单位系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第一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