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新学期,我来到区教育发展中心(后更名为区教育发展研究院),负责小学语文教研工作。此时是我从教的第八个年头,其中有6年半时间躬耕讲台,短暂接触过教研工作,但涉猎不深。30岁,我接受岗位调整是因为想挑战自己,让自己得到更多历练。 教研员岗位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教研工作的性质、内容与一线教学完全不同。初来乍到,我多次向教研员前辈讨教才摸清工作内容,主要涉及学科教研、队伍建设、学生活动、命题审题、科研培训、项目推进、各类评审等。我原以为会有一位资深教研员跟我搭档,带我熟悉工作,但由于现实原因,到岗之后所有工作只能我一个人扛,要服务和引领约1300名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记得刚接手时,我紧张、焦虑、失眠,原因一是作为一名年轻教研员,我深知自己资历尚浅,还没有建立专业话语权,推动工作有难度。二是由于我之前较少在区小语科活动,对于已有的学科教研骨干不熟悉,用人有困难。三是工作流程和经验缺少师承,个人统筹、组织、协调能力有待提升。每天的工作事无巨细,都需要我从头学习,大到活动组织、评卷改卷,小到通知拟写、呈批请示、奖状打印,我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一年后,对于事务性工作我已基本熟悉并形成经验,也重新组建了中心组、青才组两支教研队伍,这才渐入佳境,尝到一点做教研的甜头。第二年新学期我做了一个决定,加入市中心组,跟着市教研员的步子走,更深入地学习如何做教研。市教研员林老师有资深的教研经历,教研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她个人还有强大的团队驱动能力。我默默地学,然后回到区内尝试着做。 林老师曾告诉我,“教研员的专业形象和权威是靠专业做出来的”。想得到认同,只有默默耕耘。作为一名教研员,评课越多,上课就越有压力,要经得起一线教师的检验。我不敢懈怠,市、区级研究项目从不袖手旁观,与团队一起钻研,深度参与,沉浸式教研,同时服务好小语教师团队,组织优质教研活动、分享最新研究动态……慢慢地,我获得了一点认可,一些校长开始请我做校本培训。 成为教研员的第三年,我开始负责全区的阅读节项目。阅读节是我区的品牌项目,已历时五届,每届各有特色。小语人做阅读推广责无旁贷,在第六届阅读节项目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做出了三点特色:一是首次聚焦科创主题,将阅读与科普教育相融合。二是扩大推广校园阅读的“朋友圈”,与图书馆、科技局、科技协会联动,以校园阅读带动全民阅读。三是在区域内推动全科阅读,实现跨学科学习。我将学科教研与阅读节项目相结合,自己深入参与,与一线教师共同设计全科阅读课例,组建团队到图书馆面向公众进行宣讲。同时,我聚焦学习任务群的研究,跟着小语专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吴忠豪一起做大单元教学设计,成为学习任务群相关书籍的编委,还参与了相关项目的推进和教学案例撰稿。在做“深度学习”项目的同时,我也有了做“深度教研”的机会,相关研究成果在专业期刊发表。 教研工作是辛苦的,我们常常要奔波于各学校听评课,活跃于各种活动场合。教研工作压力大,有来自专业引领上的压力、活动组织和统筹的压力,以及应对紧急公务的压力。教研岗与教师岗也存在信息差,立场不同,有时难免会有误解和委屈。不过,做教研员也最锻炼人,所谓苦与乐并行。回望来时路,我深深感恩做教研的这3年。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