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7日 星期三
我的“随身军师”
何 蕊

    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你的水平就是你身边六个人水平的平均值。我认为个人的文笔水准也取决于案头最顶流的报刊——于我而言,《中国教师报》就是最权威的报纸,我把它视为我的“随身军师”,因为它让我找到了自洽的工作和生活,更让我感受到生命绽放的喜悦。

    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我开始订阅《中国教师报》。每天清晨是我的读报时间,我会把报纸上的文章一篇篇读出声来,把有感触的句子摘抄到笔记本上。疫情结束,我的书桌上摆放的一个200多页的笔记本,已经写得密密麻麻。正是这一点点的积累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我的血液中,成了我厚积薄发的支点。

    2023年初,我情绪低落、意志消沉,感觉专业成长遇到了瓶颈,如何突破是我遇到的一道难题。这时,我在《中国教师报》看到了王弯弯老师的《教师如何避开“拿来主义”陷阱》,里面提到教师要做“资料的完善者、资料的分享者、资料的拥有者”。我豁然开朗,开始复盘为什么评完职称就无法超越自己了——之前参加比赛,都是拿各种资料进行“拼盘”,看不到自我创造的灵魂,所以往往以失败告终。我开始回溯自己11年的教学历程,追问自己应该深挖哪一口井。在我不断痛苦挣扎中,我找到了自己的专长——班级管理。于是,我开始阅读大量专业书籍,在读中学、学中思、思中行,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

    长期的无声阅读和大声朗读,让我对《中国教师报》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了感情。我也希望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于是开始走向写作模仿之路。从《课本剧让“演”值倍增》开始,《写作从心中升起》《新手教师如何做好时间管理》《家委会的作用发挥取决于班主任》等数十篇文章相继在各类期刊发表。我知道这是《中国教师报》给我带来的“后劲”,推动着我的写作能力直线上升。

    当我看到《中国教师报》上一篇名为《教师应该有自己的作品》的文章时,我也大胆地梳理起近几年写的文章打算结集出版。新书的自序部分我写道:“是《中国教师报》为我打开了写作之门,让我变得不再遮蔽,大胆放开手脚,做自己想做的事。”明年,我的第一本书《一位特岗教师的成长之路》即将出版;近期我一直在整理“中途带班”系列文章,第二本书也在与大家见面的路上。曾经,我认为出书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没遇到《中国教师报》之前我从不敢奢望自己可以出书。我知道,现在做的这些都是《中国教师报》给予我的滋养和胆量。

    《中国教师报》伴随了我3年,陪我走过了支教之路、人生低谷,同时又见证了我成功时的喜极而泣。我的各种喜怒哀乐都愿与《中国教师报》分享,因为我将她当作自己的“随身军师”,无话不说,无事不谈。

    (作者单位系郑州大学实验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