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校大,图书馆远在后山,以前有师生的样报样刊送来,我都是叫学生去图书馆取,他们也喜欢翻看各类报刊。一次,有个学生问我:“老师,你怎么没在《中国教师报》上发表过文章啊?” 我师范毕业后在乡村小学教书,陆续在各类报刊发表文章;2004年来到南方,写作、投稿的习惯没有改变。《中国教师报》作为一个面向全国教师的大报,发表自是不易,但我还是很喜欢《中国教师报》文章的风格。有全国名师的成长之路,有高校专家的学术专论,有咬文嚼字、引经据典之乐,也时常能看到来自偏远乡村中小学教师的平凡教书生活和文字情趣,确实会让一线教师感到温暖和力量。 去年,我开始尝试把这几年做过的综合实践活动整理成文字。我与几个同事从2015年开始关注二十四节气,陆续做了一些相关的实践活动。“双减”之后,我们顺利完成了广东省课题“小学生二十四节气同步读写实践研究”。我们的实践活动成果陆续呈现在年级公众号上,也产生了一些影响,我还应邀两次为云南教师授课,讲的也是我们的“节气活动那些事儿”。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后,《中国教师报》陆续刊登了一系列相关文章。我有一种非常亲切和熟悉的感觉:学科融合课程、特色课程、实践经验思考,这些好像就是我们这几年的教育日常。于是,我就把手头上的文章选了几篇投到《中国教师报》,很快得到编辑的热情回复,并被告知拟用的文章和具体的修改方向。 我清楚地记得,2022年12月21日,我是在本镇的桥头村稻田书屋里,用手机读完了我发表在《中国教师报》上的《稻花香里说丰年》。我近年来带过的三届学生,都上过这样一节“稻米课”,我还亲手把从桥头村稻田里摘来的稻粒放到每个孩子手中。后来,我写的《花草三课》也在《中国教师报》发表,随即被搜狐、新浪、网易和今日头条等媒体转载。 今年7月学生毕业,我编印了自己的作品集《岭南小镇的二十四节气》。我还计划送毕业生一份大礼——整理出20万字的毕业纪念文集《又见小桃开遍》,其中多数是他们小学生涯曾经经历的综合实践活动、他们创作的童诗和散文,以及所有教师的下水文。我希望给学生一个更大的惊喜,于是给《中国教师报》的编辑发去信息,希望为学生的这本书写几句话。在新书发布仪式上,我们朗读了来自《中国教师报》编辑热情洋溢的推荐语,相信参加活动的每一名师生都会记得:“有这样一群教师,他们与节气携手,在人间草木中寻找教育的契机;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以大地为伴,在田埂春风中抒写童真童韵。时光流转、四时有序,愿孩子们能在天地自然间循道而行,学知识、习智慧,与万物同拔节、共成长。” 学校又迎来了新一届的学生。我仍然在公众号上记录每天与学生在教育田野上的发现和成长历程;我们会把来自《中国教师报》的这份温暖和感动持续传递下去,让更多人从中受益。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中山市三鑫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