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24日 星期三
课改观察·章振乐③
在校园文化中强化劳动文化
章振乐

    在校园文化中强化劳动文化是劳动教育建设的途径之一,学校要让学生时刻浸润在“从小热爱劳动”的校园劳动文化中,通过潜移默化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育学生积极的劳动精神。如何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渗透劳动文化,让学生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挖掘资源,打造劳动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学校打造劳动文化环境应该立足于“环境育人”理念,让学生在劳动文化的熏陶中感受劳动的意义。其中,劳动教育基地是开展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构建校内劳动教育基地尤为重要。以富春七小为例,学校开发了占地20亩的“开心农场”,在这片充满劳动智慧的土地上,建构了农事劳动课程、创意劳动课程、美好生活课程3种“新劳动教育”特色课程群,涉及人文、科学、艺术、语言、道德等多个领域。每个班级可以分到一块“责任地”,种植油菜、花菜、萝卜薯、向日葵等农作物。农场还养着兔子、羊、猪等动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采摘菜叶喂食动物。同时,农场也是学生开展观察、写生、创作等系列研究活动的“宝地”。学校还建有农耕馆,分为耕地整地、播种栽培、田间管理、灌溉、收获、运输、加工等单元。学生可以在农耕馆了解各种传统农具的使用方法和科学原理,感受传统农耕文化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开展活动,营造劳动文化氛围。校园劳动主题活动是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育崇尚劳动的校风、学风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劳动主题活动,学校可以形成“处处动手、人人劳动”的劳动氛围。从校园里的一次捡垃圾、农场里的一次浇灌花草开始,学校可以积极营造“从小热爱劳动”的良好校园劳动文化。为了丰富校园劳动文化生活,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学校可以开展劳动周、劳动月以及劳动技能竞赛、“劳动小达人”评比等系列活动。以劳动技能竞赛活动为例,学校应该为各学段学生设置符合学生认知需求的劳动技能项目,比如小学低段组制作糯米饭团、削果皮,小学中段组缝纽扣、制作水果拼盘,小学高段组制作家常菜,初中组制作纸板凳、打蛋器,等等。学校还可以根据自身特色,举办美食节、收获节等丰富多彩的劳动主题活动。比如,富春七小会定期举办收获节,各班级学生在操场上齐心协力布置展台,精心制作立夏蛋、立夏饼、长脚笋、乌米饭、水果沙拉等美食。师生在这一天还可以利用学校特有的评价载体“劳动币”来购买自己喜欢的美食。丰富多彩的校内劳动主题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近土地、亲近自然,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

    协同并进,形成育人共同体。劳动文化的建设责任不全在学校,更应该由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形成合力,创建全景式的劳动家园、劳动校园、劳动社区。因此,学校要积极探索“家庭、学校、社会”的多方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其中,家长以指导学生的日常生活劳动为主,学校以指导学生的劳动课程、劳动精神、劳动实践活动为主,工厂、企业等以指导学生的专业劳动实践为主,从而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氛围。比如,富春七小精心打造“劳模工匠进校园”特色劳动教育课,邀请志愿者进校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主题宣讲、农业科技、工艺制作等方面的指导;还会聘请专家、劳动模范等社会人士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在校园文化中强化劳动文化,就是要把积极的劳动精神面貌、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有目的、有意识地融入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生活环境中,引导学生在润物无声的校园文化生活中受到熏陶,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校长,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委会劳动教育指导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