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朝圣精神之巅,我行走于崎岖的山道,脚底踏过一级级书籍的石阶。有一天侧身回望,那无数石阶不禁使我咨嗟不已:《诗经》《楚辞》《史记》《李白诗集》《鲁迅全集》《胡适文集》《城堡》《喧哗与骚动》《百年孤独》《文明与野蛮》……不一一细数,此处省略了一些“石阶”。
之所以把一些“石阶”放在省略号里,是因为它们曾经在我足下逗留太长时间,让我脚板磨砺出太多水泡,以致日后不敢轻易追忆。倘不是有人问“对你影响最大的十本书是什么”,我还真不敢轻易回眸,也不知道何时才会让记忆深处的“十级石阶”缓缓淡入。
一枚文青的思维转轨
1985年,我开始读大学。除了上课,似乎只进行过两类活动:读与写。一半精力泡在图书馆里,看书或翻杂志;一半精力用于写作或参加文学社团的各种活动。
那时掀起“沈从文热”,我既喜欢沈先生的长篇小说《边城》《长河》,也喜欢他的散文集《湘行散记》。“水教给我粘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作横海扬帆的美梦”是他散文中的佳句,被我写在纸条上贴于床头。正痴迷于沈先生时,有一天竟在图书馆发现《从边城走向世界》,眼睛顿时放光。
作者凌宇虽在封面上标注“对作为文学家的沈从文的研究”,但一口气翻看多页,我丝毫感觉不到什么“研究气”。只觉得文字清新、细腻、生动,深沉的理性中融入动人的情愫。《从边城走向世界》与我的邂逅,竟使我这枚“文青”的思维逐渐转向“理性”。
刘再复先生的《性格组合论》在20世纪80年代非常火,但我购买它是在1991年。那时我还在小镇教书,冥冥中一只无形的手再次把我推向理性类著作的阅读。
《性格组合论》给我的最大体会是“新”:理念新、思路新、资料新、解读新。为了匡正旧的文艺理论偏差,作者超越狭隘、平庸的论证套路,而在各个理论方向上进行左冲右突的大胆突破,让人耳目一新。全书旁征博引,熔古今中外资料于一炉,尤其是恰当地运用了许多现代科学新知识,如系统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模糊集合论、测不准原理等。
指导学生写作时,我有意渗透性格组合理论,使其记人的文章拥有能够吸引读者的“性格之谜”。甚至解读教材中的文本,如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鲁迅的《祝福》,我也用这种新理论来观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收获最大的还是我自身。从此,我对自己身上的“二重性格”不再恐惧,而以“真我”从容呈现于学生、朋友、同事和他人面前;对周围人复杂、多变的灵魂,也逐渐保持一份包容之心甚至敬畏之心。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我进入新千年读到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那时,我刚从平静的小镇来到热闹的城市。两地的距离是10公里,但我走了13年。一个新的教学环境出现在我的面前,我飘然于生命之“轻”中。直到一天老同学王军的长篇教育论文荣获大奖的喜讯传来,像闹钟一样吵醒了我。此时,我才真正读懂米兰·昆德拉,才重新唤回“生命之重”。于是我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希望像王军那样对教育教学有自己的宏观思考,能够写出“大论文”。
“天道酬勤”,丰硕的回报很快赐予了我:《基础:在终身教育中重建》《走进陶行知的“生活”世界》先后荣获江苏省中小学“师陶杯”教育教学论文竞赛一等奖。而我对教育教学的一些见解,也得到特级教师顾为健先生的点赞,还赢得参加江苏省高中语文优质课竞赛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并荣获一等奖。
那次文学类文本的阅读,与其说使我的形象思维产生愉悦感,毋宁说使我的理性思维获得极大的满足。
我在《顾准文稿》的扉页上写下购买的书店和日期:蓝田书店,2004年5月1日。那天,我真的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拜读完此书,我在键盘上敲下:“顾准先生在六七十年代的思考……放在未来都不会落后的。我非常佩服这样的思想者!”从愚钝无知到茅塞顿开,《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希腊城邦制度》等力作对我的世界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了走出固化、陈旧的阅读陷阱,我决定改变一下阅读策略:回归经典而暂时搁置浅薄的东西。于是我啃起一批颠覆性强的作品,如《怀特海文录》《开放的思想和社会——波普尔思想精粹》《后现代理论家关键词》《课程愿景》等。从这些厚重的作品中,我接触到了一些前所未闻的新概念,如怀特海的“过程论”、波普尔的“尝试错误”、利奥塔的“宏大叙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它们如水灌溉着我思维的土壤,像风吹动着我思想的苇草,似火照耀着我思考的方向。
这次阅读被我称为“野蛮阅读”,使我走出媚俗的陷阱。站在思想者的肩膀上,我内心更加强大,思维更具批判性。看教育,视野变得恢宏;看教学,路子变得开阔;看时事,剖析变得通透。当“满堂问”现象风行于课堂时,我毫不留情地指出“‘满堂问’只不过是‘满堂灌’的变种而已”;当“读经教育”如火如荼时,我理智地告诉人们“既要读传统文化经典,也要读西方文化经典”……可以说,这样的野蛮阅读直接开启我个人写作的“时评时代”。
一介书生的价值转向
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此前我购买过他的小说集,里面收录了《红高粱家族》《透明的红萝卜》等,其中写那个“大脑袋”黑孩的《透明的红萝卜》尤使我喜爱。他荣获国际大奖的喜讯,又一次点燃了我阅读小说的兴趣。如果说我的批判性思维逐渐形成,甚至我的价值观后来逐渐染上“后现代”色彩,那么无疑应该感谢莫言的《生死疲劳》。
“文史哲不分家”已是共识。教育的远大前程,不能只踏步于小小讲台,比讲台和分数更重要的是教育的理想和情怀。理想和情怀自然在我们心中,但常常需要文史哲启蒙、激发和涵养,这就是阅读经典的价值。回顾起来,最早给予我开阔视野的历史著作是《中国大历史》。
作者黄仁宇把自秦汉以来中国历史中的重要时期,创造性划分为三个帝国时期。这种“大历史观”需要历史学家站在中国历史的八卦阵前朝夕揣摩,方能觅得入口,从而建构起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读了那本史书,我头脑里固有的“历史线段”突然断裂,曾经记诵的历史朝代歌不得不换词。
紧接着,威廉·麦克尼尔的《世界史》、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等走入视野,他们以把世界史、人类史写得亲切、动人为目标。我还有幸读到岳南的《南渡北归》,它跟《中国大历史》一样擦除了我头脑里所谓“天经地义”的东西。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是一本“天书”,就像当初读过的《老子》《庄子》《金刚经》《六祖坛经》等。此类书往往微言大义。海德格尔式的表达如同朱自清笔下的梅雨潭,以其“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使我们不得不“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
这本书开掘了我的思维深度,使我沉湎于哲学的玄妙中不能自拔。过去喜欢看哲学史,满足于对史料的记忆,而现在对哲学原理饶有兴味,尤其对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情有独钟。像《存在主义简论》《超越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后现代理论家关键词》《政治哲学关键词》《与尼采一起生活》之类的书,逐渐出现在我的书架上。当哲学之光照耀课堂教学、文本解读时,我看到了别人难以看到的东西。过去解释不了的教育教学现象,现在终于有了自己的解释和答案。
一个教师的学术转型
友人约我写一则阅读札记,正逢我出差南京,浏览书店时看到《陶行知教育名篇》,当即购买,决定写一写陶行知先生。
我从那本书里几乎找不出那种旁征博引、注文繁密、格式谨严的纯粹的学术论文,而只是看到如此篇什:“长短不一,或泼墨如雨有万言之多,或惜墨若金有百字之少;文体很杂,有报刊文章、现场演讲、日常通信,也有带韵的诗歌、抒情的散文;材料鲜活,多半是大胆的想法、现身的说法和具体的做法,很少往故纸堆里钻,几乎也不拾取自己老师杜威的牙慧;语言朴实,有严密的推理但很少拿名词术语显示高深莫测,通俗的打比方有之,大俗的顺口溜亦有之……”这是我写下的阅读心得。
当那本书在我心中“越读越薄”时,我的论文题目“走进陶行知的‘生活’世界”便诞生了,正文也随之一气呵成。《陶行知教育名篇》的阅读经历改变了我的教育认知,使我的语文课堂逐渐从狭小的格局走向宏大的气象。
要问哪本书对我的学术研究影响最大,我想莫过于《课程愿景》了。那本2005年邮购于南京惜时书店的书,早就被我“读破”了。它很少插在书架上,有时陪我吃饭,有时哄我睡觉,有时与我一路同行,有时随我一起坐班,结果疲惫不堪、伤痕累累。如果以“破”为标志,我确实达到杜甫读书的精神境界了。
我几乎可以闭着眼睛画出那本书的“思维导图”。全书由美国学者小威廉姆E·多尔和澳大利亚学者诺尔·高夫主编,每一章都侧重于某一专题,先安排一位作者的文章,然后由另一位作者对其观点加以点评。书里的金句太多了,其表达的理念让我耳目一新。看到“对我们来说,以往的课程灵魂必须被摆渡到永不回归的彼岸安息,而在此岸的我们,则需获取新的灵魂”这段话时,我不禁热血沸腾。看到多尔提出“在跑道上跑”“复杂系统”“宇宙论”“会话”“共同体”的新课程观,我大有醍醐灌顶之感。多尔以“幽灵与课程”为题撰写的文章最为精彩,令我百读不厌,感到常读常新,不断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多尔对“生成”“生成性控制”等教育理念的阐释,将我多少年来课堂上沉潜的元素凸显出来,直接催生了我的“生成课堂”观。
读、圈、点、思、用——这五个习惯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全部得到体现。几乎每一页都有我圈画的痕迹,很多空白处有我点评的文字,我常常在精深处停下来思考,不断把悟得的理念拿到课堂上去尝试。《课程愿景》就是那种令我受益终身的经典。那部令我百读不厌的经典,推动了我对教育教学进行系统化思考,使我的学术研究真正在课堂教学层面完成了范式转换。
不知道我是什么时候购买《怀特海文录》的,它同样是一部对我学术研究产生影响的杰出经典。
“文录”性质的书比较散,但单篇往往自成体系。不是每篇文章都有吸引力,但凡能吸引我的文章都干货满满,让我读得津津有味。最吸引我的是“教育漫谈”“哲学求索”,比如《哈佛大学走向未来》《过程与实在》《冒险》。《哈佛大学走向未来》中写道:“教师必须教的是与知识相辅相成的活动,学生必须学的是与知识相辅相成的活动。”是的,我们的课堂往往就缺乏“活动”。《过程与实在》提出一种反对牛顿基于“硬的、有质量的、封闭的物体——如原子的宇宙观”,而代之以基于“关系”的宇宙观。这一说法颠覆了我的认知,使我的思维从“前现代”“现代”升级到“后现代”。从此,我的课堂对“活动”“关系”“过程”等异质元素越来越重视了。
新的元素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带来梦幻般的课堂景观。“从小到大,从来没有过如此气氛活跃的语文课,是您让我们知道语文是玩出来的”“您多变的上课方式、幽默的言语,让我体会到‘玩’语文的乐趣,也使我重拾对语文的兴趣”……学生对课堂感受直观、坦诚的表达给我带来莫大的慰藉。
我把转型之后的这种课堂称为“生成课堂”。“生成课堂”研究项目被评为2017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这些学术成果的取得,固然离不开我的教育实践和教改实验,但毋庸置疑,如果没有经典著作的阅读经历,没有经典著作所带来的学术转型,是难以想象的。
作家黑塞说过:“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是的,阅读就是不矜不伐,走向未知,“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
保持自我却又突破自我,拥有自己的民族却又走出自己的民族,盘踞自己的研究地带却又扩展自己的研究地带——这就是脚踏一级级书籍的石阶,沿着崎岖的山道,朝圣精神之巅时我获得的最大启示。
(李仁甫,江苏省盐城中学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二级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著有《课堂的风景与语文的边界》《你的语文课也可以这样灵动》《好作文是这样生成的》等)
十本书书单:
《从边城走向世界》
凌宇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
《性格组合论》
刘再复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捷克〕米兰·昆德拉 著
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生死疲劳》
莫言 著
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
《顾准文稿》
顾准 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德〕海德格尔 著
孙周兴 译
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怀特海文录》
〔美〕怀特海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陶行知教育名篇》
方明 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课程愿景》
〔美〕小威廉姆E·多尔
〔澳〕诺尔·高夫 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