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能够被表达的真切感受。作为一所乡村学校,湖南省湘江新区白箬铺镇光明小学将美育课堂搬进大自然,通过自然美育、博物创新、艺术体验、绘画日记等课程,让学生体悟一呼一吸、四季轮替之间的美感,进而将审美体验融入生活。
————————————————
“灯光再上一点,看看光影效果怎么样。”湖南省湘江新区白箬铺镇光明小学的大礼堂里,射灯光线不断上下调整,一群农村孩子在创意美术课上有序又熟练地开展着自己的“工作”——这是美术课“从笔墨游戏到空间之美”的一个片段。
会场10米高的大厅顶部,横向悬挂着许多错乱的干枯树枝,正下方的长条桌上铺着一幅空白画卷。射灯的光影映在画卷上,树影斑驳,如同一幅水墨画,这个主题叫作“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天地之间,地气蒸腾变成云,云化成雨落入泥土,生命就这样生生不息,这是自然生长的力量。”教师一边带着学生仔细观察这些树影,一边进行教学主题的阐释,“这些画纸在光影效果下是不是瞬间变成了一幅无形且不断变换的画卷?是不是像极了日光下树影婆娑的样子?中国艺术的精神正是象与形的互相转换,以及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农村的山水田地之间,大自然每时每刻都在更新着自己的模样,这些美好如何让学生看见?学校以美术课为突破口,搭建自然美育空间,通过绘画艺术、艺术欣赏、艺术活动等内容打造乡村学校“整体育美”课程体系,进而构建自然美育、博物创新、艺术体验、绘画日记等课程,以天地大美培育乡村少年。
把课堂搬进大自然
《说文解字》中写道:“美者,甘也。”美是一种甘甜的滋味,说明美是能够被表达的真切感受。绘画从“空中的象”到呈现出“纸上的形”,首先需要唤醒的是学生的内心感受。学校所在的光明村就是开展美育的活教材,师生行走在山水间,对美的感受总会喷薄而出。
“只要出去画画我就很开心!”学生一边往山林走一边兴奋地叽叽喳喳,一路上观察蚂蚁搬家,看朝霞染上层林,爬树枝、踩腐叶、摸青苔,兴奋不已,他们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和兴趣。
许多人看到一株植物就只是一株植物,但在这样的美术课堂上,教师告诉学生一定要有眼、耳、鼻、舌、身、心这“六感”的投入,才能感受到原本感受不到的东西。只有当学生摸到不同植物线条的厚度,闻到不一样的气味,看到不一样的形状之后,才能对线条的质感和力量产生直接而具体的感受。
接着,教师就会进行提问引导:“你看到了什么”“你是如何看的”“它哪一个部位最吸引你”……这个时候,学生总会踊跃说出自己的答案,体现自己与众不同的观察角度:“我看到花瓣里层的颜色与外层的颜色不一样”“我摸到有些树枝光滑,有些树枝粗糙”,学生用语言将自己的感受初步“固定”下来。
快节奏的生活中很少有人留意植物间的不同,但将学生置于大自然的课堂中,他们就有了足够的时间细细体会不同植物的质感:它们是粗糙的、光滑的、软糯的、尖锐的,它们是如此相似又如此不同,它们呈现出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是以感知的形式进入学生的内心,这些相比语言、图片更能打动学生的心。在通过“六感”投入之后,学生心中有了“象”,为落到画纸上成“形”奠定了基础。
看见细节的万千变化
在观察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和提醒学生:线条其实就是物体的体积在画纸上描绘出来的轮廓。体积是有厚度的,比如画一块石头,看到的石头轮廓其实是面与面的交界、转折处,需要做的就是用线条将“体积”表达出来。因此,从立体到线条的过程也是由“空中的象”到“纸上的形”的转变过程。
一呼一吸之间静心描绘。在将抽象的感受落到笔纸上之前,许多学生会不停地在自己的画纸上修改。其实,这是学生不够自信的原因,他们的内心总是有许多质疑的声音。因此,教师要训练学生的情绪,帮助他们平稳地画画:只要开始画了,就要把它画完;认为画得不好的时候,往往是还没画完的时候。每次落笔之前,教师带着学生静坐5分钟,深深地呼气、吸气,让一颗颗奔腾的心安静下来,再开始慢慢作画。“静”其实是所有事物“动”之前最好的状态,画画也需要沉淀下来才能气韵贯通、一气呵成。在基础训练课画线条的时候,教师会让学生在一呼一吸之间,有起有落、有始有终地“照顾”笔下的每一根线条。
笔迹在形,流美在心。学生刚开始写生时,总会拿起笔就画,画个简单的外轮廓就结束了。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用心观察,看到自己喜欢的细节。比如,看到一片叶子的时候,教师让学生问自己:“我喜欢它哪里?是叶片边缘细小的绒毛,还是大小不一的虫洞?”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看到那些看不到的东西:比如,一片叶子从春天的萌芽到冬天的枯黄,曾经嫩绿的色泽在阳光下充满生机,苍老之后成为踩在脚下的腐叶,而这片腐叶又是来年春天大树发芽最好的滋养——这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学生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在与这一片树叶进行情感的交流,有了情感的投入笔底才会丰富多彩,才能极尽可能地把细节表达出来。绘画需要“心在场”,只要能够做到“心在场”,一张画哪怕画不像或技术不够好,也会非常感染人。
于变化中描绘不变的瞬间。“昨天画的树叶与今天的树叶对比一下,你发现了什么?”一次美术课上,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学生顿时兴致勃勃:“我发现昨天阳光强,树叶的颜色更浅”“昨天的树叶朝着太阳,今天的朝向有了变化”……学生找到了各种不同后,教师总结道:“可见,你每一时刻画的树叶,都只是树叶那一瞬间在大自然中的样子,并不是恒久不变的。因此,绘画不需要绝对一模一样,也没有严格的好坏对错,更重要的是情感的流露。”
当画出第一片叶子时,围绕这片叶子与其产生关系的叶子位置就有了基本的定数。哪片叶子离它最近?前后关系如何处理?决定开始画第一笔时,就要考虑到最后一笔,随时觉察局部与整体之间的联系,每一笔都与整幅画面有着紧密的联系。
绘画不是让学生当“照相机”,教师要告诉学生世界上没有画错的画,只有没画完的画。动手画的那张画是主体,绘画的对象只是参考——大自然四时更替、万物生发,需要用心投入,看见细节的万千变化。
从笔墨之美到生活之美
“我们学画画是为了什么?”在一堂美术欣赏课上,学生向教师提问,这个问题也引起了教师的深度思考。
画画是为了什么呢?古人说“澄怀味象”是为了愉悦自己,为了表达情感,而学校的美术课更多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知力、创造力,帮助学生将美落实到生活中,让美在学生心中蓬勃生长起来。
在“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这节应用美术课上,学生从确定主题、绘制设计图,到使用什么材质、如何在空间成形、怎样选择灯光效果等方面不断摸索,在一次次失败、修改图纸、反复操作的过程中,所探索和学到的远比教师的简单说教更有意义,也更接近自己的生活。
“设计图上是用竹枝,可是竹枝的线条都是直线,在空中会显得单调没有美感;茶树的枝条曲线感更美,质感也比较饱满圆润。”学生一边对着图纸操作一边讨论着,从二维到三维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如何固定?怎样维持一段时间?怎样悬挂最符合视觉的最美高度?现场需要哪些工具?如何控制预算成本?”课堂现场,学生的问题层出不穷,而这些设计图中没有涉及的问题也在实际操作中慢慢得到解答。
从绘制设计图纸到空间运用,这也是象与形的相互转换,从平面到立体的进阶;从纸上的主次、疏密、取舍到空间中的主次、疏密、取舍,从天地间、生活中寻找美、创造美,这也是美育的一种新形式。
当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相对熟练之后,学校尝试把艺术课堂搬进博物馆、艺术馆,借助丰富的社会资源扩大学生艺术学习的空间和视野。比如,在长沙市博物馆“皇家气象”主题展中,教师先根据博物馆的展出内容在学校进行前期导入课,让学生了解布展信息和展出文物的历史、背景、人文等内容,学生继续查找相关资料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接下来,教师带领学生去博物馆现场参观、现场写生,学生根据现场写生的元素纸稿,回到学校进行“皇家气象”主题的油画创作。
又如,在自然美育系列课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儿童步道;走进田野收稻谷、插秧;走向菜园和无花果园种菜并了解果子的生长;探秘蝴蝶谷,设计寻访自然之路……
清代画家石涛说:“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绘画的价值不在绘画本身而在人,美育不需要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艺术家,但需要培养学生随时随地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需要帮助学生怀着感恩的心观察生活、热爱生活、拥抱生活。
(作者单位系湖南省湘江新区白箬铺镇光明小学,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湖南乡村儿童美术教育校内外‘井’型协同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19ZDB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