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31日 星期三
课改观察·章振乐④
制作一份“劳动教育清单”
章振乐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认为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一旦脱离了生活就无法实现教育的真正意义。劳动教育要提倡生活化,让劳动立足于学生的生活情境之中,加强劳动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深入生活,进而走出生活。劳动教育对于生活而言,它指向的是一种创造生活的素质培养,这正是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清单,学校可以让学生全方位感知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

    基于调研,罗列清单。2019年,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教育局基于对中小学生劳动教育调研情况,发现中小学生普遍存在不懂劳动、不会劳动、不爱劳动的现象。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区教育局根据各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出台了《杭州市富阳区小学“新时代劳动教育”指导建议》,分别包含家务劳动、校内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方面,将劳动生活化进行了具体、精细、连续的设计。其中,清单中“家务劳动”和“校内劳动”两个模块共同构成了“日常生活劳动”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又列举了234条劳动事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年龄特征,量身定制自己的“劳动清单”。

    基于学情,定制清单。“一年级学生在家能分类垃圾、洗袜子;二年级学生饭后收拾餐具、擦桌子、洗碗筷;三年级学生学会整理收纳;四年级学生学会做一道菜;五年级学生坚持每周至少洗一次碗及清理灶台;六年级学生能根据营养搭配需求,独立去菜场买菜……”从家务劳动到校内劳动再到农场劳动、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劳动清单事无巨细地罗列了一至九年级学生的劳动指导建议,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有适合各自年龄特征的75件劳动事项。

    基于课标,编制清单。富阳区编制的“劳动教育实践指导清单”中,每节课包括4个模块,分别为“情境·需求·目标”“活动·场地·安全”“协作·方法·交流”“反思·拓展·创新”。其中,“情境·需求·目标”模块通过符合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情境引入主题,引发学生思考本节课的需求,通过探究与实践达到预设的目标。“活动·场地·安全”模块设计了不同劳动形态的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亲历劳动实践的全过程,丰富学生的劳动认知,提高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同时强化劳动课程实施的安全保障。“协作·方法·交流”模块让学生在集体劳动中团结协作,提升合作能力,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掌握劳动的方法和技能。“反思·拓展·创新”模块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反思交流、经验总结,围绕劳动实践体验引导学生理解劳动实践的价值和意义,感悟劳动成果来之不易,并在此基础上学会举一反三,养成不断创新的劳动精神。

    清单整体应呈现出实践性、开放性、进阶性等特点,按照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地方特色和时代发展,设计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劳动实践内容,横向贯通、纵向进阶,符合学生发展、社会进步等要求。

    基于生活,实践清单。为了将劳动教育落实到生活中,清除家庭与学校对劳动清单的操作误区,清单设计时可以从“谁来做”“做什么”“何时做”“何处做”“如何评价”等方面提出操作策略,指引学校循序渐进,促使学生锻炼身心,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其中,“谁来做”明确规定了由学校发布、家长监督、学生自主完成劳动事项;“做什么”参考富阳区“劳动教育实践指导清单”,再由各学校根据校情制作自己的实践清单;“何时做”分为课内和课外两部分;“何处做”包括校内、家庭、农场、社会等实践场所;“如何评价”通过APP打卡活动,让学生获得相应的劳动币和劳动勋章。劳动清单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为学校劳动教育提供了抓手,使劳动教育扎根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以盛饭为例,学生通过为家人盛饭悟出大道理,了解家庭成员对米饭软硬的喜爱情况以及对米饭的需求量,不浪费每一粒米,且每日打卡可以获得劳动币。简单的劳动体验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一项生活技能,而且传承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劳动教育清单聚焦劳动教育,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必备的劳动习惯与品质、关键的劳动能力。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校长,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委会劳动教育指导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