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31日 星期三
特级教师谈教学·姚伟国①
创设教学情境需要关注时间维度
姚伟国

    最近我听了一节高中地理课,主要内容是“流域内的协调发展”,教师以“贵州的一条河流上、中、下游发展及其问题”作为“一境到底”的学习情境。教师围绕情境,提供该条河流的资料作为脚手架,进而针对性地设计“问题链”。这也是高中新课标中提倡的“在情境中,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当下课堂“新常态、新样态”探索的方向。

    从教师的课堂设计看,这也是立足于“美丽中国”现代视域下的学习,学生通过学习,对于“流域内协调发展”构建起结构化和关联性的认知。课堂上,学生依据“学习支架”和“问题链”参与学习和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热烈。但问题是教师在课堂提供的大量学习材料,是10多年前“该条河流利用及其问题发生”的素材、数据,课堂上学生又基于这些材料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并提出相应对策。

    我们先不说,学生通过学习对“贵州这条河”会产生怎样的画像,10多年前的该河流域产生的问题,今天还是过去的“问题样貌”吗?显然不是。河流流域发展初期暴露出来的只管经济效益产生的资源利用问题,无论政策层面还是公众生态意识、区域发展模式,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尤其是这10多年,是一个比以往更快节奏变化的时代,法制、政策、技术、资金、人才与大众环保意识与本世纪初不可“同日而语”。

    “河流及其流域”虽然变化相对慢,但10多年后考虑的发展对策已然发生变化。上海苏州河在10多年前还在聚焦考虑消除“黑臭”问题,而今天随着小鱼小米虾的进驻,在思考“苏州河及其流域更高质量综合发展”问题时,就该思考如何使这里变成“宜居宜游之地”,如何基于“历史积淀”的河岸文化挖掘和整体综合发展上。由此,我们思考“选择课堂教学情境时需要关注时间”。时过境迁,不同时间,现实情境发生了变化。

    体现关联性,让学生在一个贯穿全过程的情境中经历思维训练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素养的很好的建议。教师寻找到“适切”的情境,并依托它开发“学习链”,对教师是一种挑战。客观来说,相信本堂课教师为寻找“贵州这条河”的情境及情境加工付出了“智慧和汗水”,也避免了仅将情境作为“导入”的做法,的确也是在推介“美丽中国”的理念。但如果将“过时的素材”作为深度学习的内容,又基于此思考现实问题的解决,这与新课标提倡的“创设真实情境,发现并解决现实问题”的内涵是不一致的。

    教师选择课堂教学情境时需要关注时间,不是说“过去的情境素材”不好用,经典的“鲁尔区发展”“纽芬兰渔场变化”等依然可用,关键是出于什么教学目标用、怎样用。时间是有尺度的,将10多年放在历史长河中考量就是“当下”,但对于“流域协调发展”,在今天的中国变化是可见的,而且是普遍的。教师培养学生“质疑和实证”的科学精神,需要在类似创设“流域协调发展”情境时考虑时间及其背景问题。

    我们今天创设“中国雾霾问题”的情境来学习“大气污染”,首先要有一个纵横思维的考量,这不是“单纯的大气污染”问题,问题的现实情况、时代发展背景、人的视野与观念等已经发生了极大“更新”。

    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体现学科的本质和价值,展示学科与社会的关联,教师选择、创设“真实的情境”需要关注时间,由于选择的时间不恰当,并让学生互动学习,形成“过时问题”思维,或低层次思维,其影响也是需要关注的。教师赋能精彩课堂,更好完成根本任务,需要根据情境选择合适的时间。

    类似于“纽芬兰渔场”的兴衰,今天还不是“句号”,需要关注现实的变化,尤其是创设“现实问题情境”时。

    (作者系特级教师、上海市民立中学副校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