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教育部公布的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校名单中,重庆市渝北区实验中学校是重庆市6所实验校之一。这是对该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又一次肯定。 陈后林是教育部卓越校长领航工程第二期名校长领航班学员。作为从一线教学岗位逐步走上校长岗位的陈后林对课堂有着深刻的体认。在他眼中,“课比天大”。好教师就是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把每一堂课作为献给学生的重要礼物。 该校的生命课堂聚焦了一个重大命题,即站在育人视角看教学,站在生命高度看课堂。生命课堂定位于高阶目标,就是把“人”作为生命课堂的最高目的,透过那些具体的方法、工具和路径观照学生的生命成长。生命课堂直击“双减”和“双新”背景下的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命题,在“学有方法,教有要求”的课堂实践中,追求“课堂活起来、师生动起来、教学实起来、质量高起来”的战略目标。 该校的课堂改革带来的一个重要启示是,从“教学侧”改革走向“学习侧”改革。 问题是他们启动课堂改革的逻辑起点。对于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批判才能廓清认识,行动才有具体答案。陈后林清晰地认识到,在教和学的用力上,我们不自觉地关注教,而缺少对学生学的具体支持;在研究如何教的领域我们用力很多,却在研究学的层面显得乏力。正如陶行知所说,论起名字来叫“学校”,但是讲起实在来又成了“教校”,原因就在于太过注重教了。在陈后林的思考里,有一个认识不断加强,关于学生如何学习,如何使用正确的方法和适切的工具学习,很少被真正打量。教的上游是“学”,走进深水区的课堂改革必然要在学的领域深耕细作。于是,渝北区实验中学校引入“四大学法”,即费曼学习法、西蒙学习法、思维导图学习法、SQ3R学习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八大学习习惯”,即确立目标的习惯、制订计划的习惯、每天整理错题的习惯、不懂就问的习惯、从小事做起的习惯、规范书写的习惯、“习静”的习惯、在关键时刻懂得坚持的习惯。该校不仅确立了一系列教学新常规,还建构了具体的学习方法论,提供了学习工具箱。 如果说“学会学习”是学生最基础的核心素养,那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才是教师最大的价值追求。教师既应该是“教”的专家,也必须是“学”的专家。 学会学习是深度课改的标配。最糟糕的学习不是“不学习”,而是盲目学习和错误的学习。当学生学会了学习,自然就会降低教师的教学成本。该校从“教学侧”改革走向“学习侧”改革,用“会学”支持“学会”,架起了学会与会学的桥梁,用真实学习促进深度学习,让学习走出了勤奋低效的陷阱。这一改革成果值得更多学校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