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31日 星期三
关键人物
师傅的“不体谅”
张嘉芮

    我是一个专业发展起步晚的“后进生”,从教6年都没有把书教明白,也不知专业发展为何物。2020年,我拜温州名师林甲景为师并加入他主持的名师工作室,从此专业成长才得以起步。

    工作前几年,我一直是学校语文组最年轻的教师,因此许多上公开课的机会落到我身上。2019年底省作家协会在我校开展研讨会,我又一次得到了上公开课的机会。活动当天我信心满满上完课便匆匆离开,第二天一个陌生电话打过来,对方是当天评课的一位专家:“嘉芮,昨天评课时我说得很直接,不知道有没有伤害到你,希望你不要介意。” 我回答说评课时不在现场。“那太好了,我还一直担心你心情不好,现在我把想法说给你听,你做个参考……”听完专家的意见我有些失望,准备那么久的课就这样失败了?这次公开、直接的批评令我颇受打击,在郁闷和沮丧中我开始思考如何上好一节课。这时师傅推荐我读《解读语文》,这本书打开了我的思路,原来文本解读可以如此有趣而深入。

    2021年我代表学校参加优质课评比,抽到的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与《装在套子里的人》联读。这两篇小说想要上出新意并非易事,幸好师傅与名师工作室成员一起帮我出谋划策。在这个过程中,我最期待的便是评课环节。每一次评课都会产生新的课题,那些意外所得令人欣喜,也推动我向文本更深处追寻。在一次次磨课中,我开始对一节好的语文课有了清晰的定义,一步一步向好的语文课靠近。

    还有一次,师傅让我参加市级教学论文评比,一听是写论文,我便想找个理由脱身。师傅提醒我:“想想自己擅长写什么,文本解读?教法?德育?总得有一个吧!”

    事实上,师傅说的那些我都不擅长,教书多年我几乎没写过文章。那么,我究竟能写什么?我想起此前的公开课《记念刘和珍君》,可以就此写一篇本文解读的文章。提笔才知写作难,一筹莫展的我在网上搜索资料,发现师傅的一篇关于文学作品“补白”的文章,细读之后启发颇多。从摘要到关键词,从小标题到案例分析,我以此为模板完成了论文初稿。师傅看后说:“写得不错,有几个点我看了很有启发,再改改,或许能得奖!”虽半信半疑,但我的写作兴趣被激发了。之后在师傅的指导下,我反复翻阅每一册教材,搜寻能为我所用的案例。最终,我的教学论文获得了二等奖。我这才意识到,原来这就是论文写作,与我的距离如此近。若没有师傅的“灵魂考问”,我可能仍然畏惧不前。

    2022年,我的教学论文因连续两年获得市级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而被推荐到省里参赛,意外的是我获得了省一等奖的成绩。试想,如果没有坚持写作,我很可能错失这次机会。

    去年4月,师傅问我要不要参加县级公开课竞赛,当时距离我的预产期只有两个月,到上课地点需要两个小时车程。我本不想去,但机会难得,还是接下了任务,却又在阅读课与作文课之间犹豫不决。此时师傅说:“你带过高三,上作文课更合适。”又是几轮磨课,师傅没有因为我的身体状态而降低对课堂质量的要求。最终,我上了一节自己较为满意的公开课。

    一个月后市级“两坛”评审开始,我凭借此前准备的写作课顺利评上了市直教坛新秀。如果当时我拒绝了师傅,“两坛”评审时我该多么焦灼、忙乱。

    我的专业成长之旅开启得晚,但幸好有师傅的“不体谅”,让我看到了小船驶过水面船尾荡开涟漪时的美好。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十一中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