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思考”“共生文化”在我看来就是给孩子更多空间,为他们搭建交流、成长的平台,但教授知识的过程应该由教师来主导。但最近的经历让我有所改变,仅仅是引导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使师生处于相对平等的状态,自然地进行对话。 这样的认识源于一次课堂教学。讲完《学会看病》一课后,我与同事翟淑君老师就对教育的认识、教师角色定位等话题进行了深刻且愉悦的沟通,深刻是因为我对师之位置有了更透彻的认识,愉悦是因为想把自己置于这一有趣、有意义的位置。 “教师是引导者”是我之前的看法,看起来正确但也单一,还应该加入“大朋友”等更多角色,陪着孩子学习、玩耍,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让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发言权。 在生字生词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取自己喜欢且适合的方式认识和理解生字生词。在给出大方向的前提下,我放手让孩子自己做,拥有了主导权的他们甚是喜悦。孩子们组成团队,人数不限,完全看个人喜好,自选展示形式、自定主题。在自学过程中,孩子的主动性大大提高,学习兴趣更显浓厚,时不时跑过来问我展示的时间,抽空就去排练自己的课本剧。他们有的是导演,有的是编剧,还有的担任导师的角色指导同伴如何表演,协作能力得到了锻炼;万圣节前夕,学生自己准备了饰品和糖果用于布置教室。对此我给予了大力肯定,并且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去布置。最终,学生将糖果装在了帽子里、贴在了墙上,还提议将糖果作为奖品发给表现好的人。为了防止同学随意“采摘”,他们在墙面贴上“请勿随意采摘”的提示语,既装点了教室也学会了制定规则。 学生就这样自由地学习、成长着,渐渐还成了我的“老师”。 一天,六年级学生给我送来他们种的菜花,同事看到后萌生了让家长帮忙加工菜花的主意。第二天,美味的菜花沙拉就出现在了教室,两袋沙拉很快被学生一扫而空。此时,我指着环廊外的班级种植空间问学生:“为什么有的叶子里有菜花,有的没有。”一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菜花也有雌雄,雌株才会结出菜花。而且,树也有雌雄哦!”听完学生的回答,我惊讶于学生丰富的知识量,原来他们也可以为我答疑解惑。 于是我喜欢上了与孩子聊天、向孩子提问,我们在讨论中互相解疑、互相学习,了解彼此的世界。一次兄弟学校的学生来我校交流学习,行程即将结束时我向孩子了解此行的感受,从他们的感受中我明确了自己应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以及遇到问题时应采取何种解决措施。 不断与孩子对话,我对“教学相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学相长不应该局限于偶然之中,教师应在日常与学生交往中给予它更大的空间、更多的机会。随着时间的沉淀,我借助与儿童对话渐渐明晰了教师的位置,了解了儿童世界别样的美好。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