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对教师的益处自不待言,这两年给教师减负的呼声也不绝如缕。当基层教师被各种检查、报表包围得喘不过气时,又遑论经典阅读的推动? 然而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清楚,读经典也是自己抵御各种压力、缓解无力感的有效方式。 从教33年,推广经典阅读也坚持了33年,许多人问我,如何能有精力、毅力坚持?我回答:只要读起来、读进去你也可以。读的行动自然会带给你诸多启发,更会带给你坚持教育理想的永恒动力。教育是让人成长的事业,一方面是学生的进步,另一方面是教师的发展。要让这种生长的喜悦伴随你的职业生涯,最好的办法唯有读书,特别是读经典。 教师要读三种经典,一种是教育专业经典,一种是文学艺术经典,还有一种是思想文化经典。教育专业经典是教师容易读进去的,因为有现实教育教学的需要。教育实践带动教师深入钻研本专业的相关书籍,阅读本身又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让教育教学目标更清晰、行动更自如、研究更深入,一举多得。 文学艺术、思想文化经典的阅读就没那么容易,因为看起来没有多少实用性和紧迫感。但是,教师从事的是成人的事业,教育实践永远千变万化,没有任何教育理论可以解决所有教育问题,就像复杂的人性一样;对人的关怀,对人成长的热忱,需要从教者不断反躬自省、自我激发。而自省、激发的愉悦方式首推文学艺术,在润物细无声的阅读过程中,我们拥有了更广阔的胸怀,更透彻地了解人类走过的精神之路,了解人性所能达到的高度以及人性不可避免的局限,不断增长我们探究教育新领域的热情。 既然如此,无论从教什么学科,我们在教育教学历程中都要保持阅读文学艺术、思想文化经典的习惯。怎样在繁忙琐碎中静下心来进行这样的经典阅读呢? 我的办法是制订计划,瞄准代表人类文明高度的文学文化名著,定好时间地点进行有计划的阅读。 1991年7月,我在陕西从教,那时每天再忙我都会在下午课后或放学后到寂静的教师阅览室待一个小时。对阅读地点的确定和时间的要求会让自己沉下心,在学校烦琐事务包围中有所改变。正是在阅读经典的比照反思中,我很早就发现现实教育的一些问题并主动寻求改变。那年秋季开始,我决定面向学生开设每周文学文化讲座,讲座一开就是33年。在与学生共读的过程中,我看到了教育的光亮和文明传承的力量。 有计划、有要求地读书不仅仅是我个人成长的经验。记得在于漪德育实训基地学习时,于漪老师开宗明义要求我们读书,其中有一本叫《教师不可不知的哲学》。这本书让我开始重视教育哲学经典的阅读,此后受益无穷。还有一次到于漪老师家,看到满屋的经典书籍,我突然明白了教育力量的重要源头。可以说,任何一个优秀教师的背后都有一条贯通生命的经典阅读之路。 当然,一线教师阅读经典的黄金时间无疑是在寒暑假。这时的方法除了制订计划、给自己激励外,我更推荐“行读”的方式,将阅读文艺思想、文化经典与行走旅行巧妙结合,在身心愉悦的观览前后推进阅读,更用身体力行的方式实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想。 我们可以根据目的地牵涉到的文学文化名人作品贯穿行走前后进行阅读。去程的阅读为即将迎来的行程烘托了文化氛围,从中发现问题,再到行程中进行感知与探查,最后在回程中再阅读并进行下一步的思考。如2018年“宅兹中国”河南行走,我以许倬云的《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为主打书,探究“中国”这一概念在政治、文化上的变迁转化,从而深入理解华夏文化的变迁流变。 去年暑假,我们人文讲坛师生30人从芷江、凤凰到贵阳,从湘西到黔东南。湘西部分我们以沈从文的《边城》《湘行散记》《从文自传》为核心,探寻边地融入华夏的历史,更体验以沈从文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对人性美的追求。而黔东南部分,我选择岳南的《南渡北归》和杨潇的《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两本书,通过闻一多、林徽因、梁思成等西南联大学者和学生、飞虎队队员行走这段路程的经历,继续探究近现代人们复兴中华的理想信念。 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设置专门的文化名著阅读线路。如我们根据阅读《曾国藩家书》的初步体验,设置湖南长沙、湘乡、双峰、湘阴的行走。2017年暑假,我根据阅读《徐霞客游记》的心得和疑问,设置“徐霞客滇黔行”。我们从昆明经建水、红河、兴义、安顺到贵阳,一路比对徐霞客的描述并进行讨论,深刻感受到这位文化奇人对华夏乃至人类文明的特殊贡献,也更深刻理解了《徐霞客游记》的价值所在。 2011年以来,我将自己的读书经验介绍给全国各地的教师,2017年成立了以教师阅读为核心的人文讲坛行读共同体。我们的实践证明,从实用性、计划性阅读到“行读”,完全可以让一线教师战胜各种困难,真正实现经典阅读的教育生活新境界。 (作者系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上海杨浦双语学校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