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0日 星期三
发现美好课程
在希望的田野上勤耕重读
郭志峰

    “耕与读”融合劳动课程是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江阴高级中学开设的一门注重劳动实践和通识教育的人文性综合性课程。课程借助黄土高原地区的旱作农业生产活动,采取“农闲时读书,农忙时劳动”的形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农业劳动技能,同时结合农业生产与文明发展的关系,帮助学生感受中华文明的丰富与伟大。

    本期,我们通过授课教师的视角解读“耕与读”融合劳动课程是如何实施的。

    ————————————————

    “早上八九点钟,太阳还算‘手下留情’,可那块很小的责任田早早就彻底把我击败了。由于不停地挥动铁锹,我的手臂已经软绵绵没有一丝气力了。抬眼一望,我翻的田垄东扭西歪不成行,这时我才切实体会到杜甫诗中‘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是一种怎样的绝望——对于一个弱女子来说,农事劳动确实不是一件易事……”

    这是高二年级学生贺甜甜参加耕种劳动后的感受。我的思绪不禁随着她的文字回到了那些“耕与读”的日子。

    对于在城市化浪潮中长大的学生来说,农事劳动是陶渊明诗里的浪漫,是历史教材里的插图,是地理课本里的第一产业,是生物课上的四倍体小麦……唯独不是脚上的泥巴与掌中的老茧。土地对他们而言是遥远的,农事劳动更是陌生的。

    陌生意味着遗忘。这种遗忘不仅是对农事劳动技能的生疏,更表明与农业有关的文化与精神正在流失,而这些文化与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所在。作为教师,我有责任“治理”这种流失。因此我和同事合作设计了“耕与读”课程,让学生在耕读之中了解农业、理解农民,进而生发出对中华农耕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学生在农事劳动中产生真实的“向农”情感。

    我仍记得,在第一次下实验田劳动的时候,学生们高兴极了,个个摩拳擦掌,说着豪言壮语,感觉翻土对他们来说只是小事一桩。分好了责任田后,他们马上就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可是没几下就被我叫停了,“下铲的时候要把铁锹全部插到土里,翻动过程中要将整锹的土完全翻到底部,这样我们撒在表层的肥料才能被翻到土壤深处,容易被作物的根部吸收。翻地过程中,每一次下铲都要和前一次下铲的位置紧挨着,这样才能充分让土地变得松软,作物的根才能在土壤里舒展,这有利于作物扎根与生长”。

    在我讲完要领并亲自示范之后,学生又重新开始翻地。这时,他们才发现翻地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光是每一次把土全部翻到底部就是一件很费力的事。一行垄还没翻完,不少学生两个胳膊就开始发软了。不一会儿,刚才还“雄姿英发”的他们就都蔫了。于是我们就“辍耕之垄上”,趁着歇息的时候,我开始了“田野授课”。

    我问学生:“五谷分别指哪五种农作物?”

    学生马上七嘴八舌地议论了起来——有说小麦、水稻的,有说谷子、玉米的,还有说土豆、红薯的。

    我打开装有五谷的五个瓶子,将谷物倒在学生手心里,让他们仔细观察。这些谷物有的长、有的圆,有的红、有的黄,形态、颜色各异,却都散发着独特的芳香。

    “这些能吃吗?”学生好奇地问。

    我笑着反问:“难道五谷不能吃?”说着,便把一些“麻籽”放在学生嘴里。

    “什么味道?”我问正在咀嚼品味的学生。

    “稍微有点甜,有一股香气。”学生似乎意犹未尽,问道,“这是什么?”

    我开始讲解:“这是火麻的种子。火麻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原产品种,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火麻的种子可以充饥,所以在古代被列为五谷之一。同时,火麻的果实有药用价值,茎部的韧皮纤维是纺织原料。河南青台仰韶文化遗址出土过约公元前3500年的火麻纤维纺织品,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纺织品……”

    接下来的课程中,我又给学生介绍了五谷中的“稷”,“江山社稷中的‘稷’是古人日常食用最多的一种粮食作物,相当于现在的水稻,因此稷被古人称为‘谷神’”。

    “稷是什么味道?”学生又好奇地问。

    “你们都吃过稷!”在学生疑惑的目光中我继续说,“我们吕梁地区清明节吃的‘摊黄儿’就是用稷磨成粉做的。”

    听到自己熟悉的美食,学生都心领神会地笑了起来。

    看!只要将知识与学生的既有经验关联起来,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提升。我乘势说:“我们山西还有一种美食也与五谷有莫大关系。”学生好奇心更加高涨,催着我继续讲。

    “我们山西常吃的油糕就是用五谷中的‘黍’脱壳后磨成面粉做成的。但不同于‘稷’的粳性,‘黍’是糯性的,味道更甜,是古代较为珍贵的粮食作物,所以在《过故人庄》中,老朋友才用‘鸡黍饭’隆重招待孟浩然。同时,‘黍’也是重大节日或举行祭祀仪式时的重要食物,大家看我们吕梁地区遇到红白喜事时是不是都要吃油糕?”

    听了我的介绍,学生才了解,原来五谷不但在古人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还一直影响着我们现在的生活。

    短暂的休息之后,我号召大家继续干。这时,有学生说:“用铁锹翻土太累了,劳动效率也低,有没有更好的劳动工具?”

    我精神一振,马上意识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已经被充分调动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于是我讲起了关于“犁”的故事。

    “‘神农制耒耜以教民’就是说神农教会了大家用铲子种地,这是继刀耕火种农业之后的伟大进步,标志着先民从游牧农业转向了定居农业。春秋时期人们用‘二牛抬杠’的方式犁地,使可耕作的土地进一步扩大,养活更多的人口,同时也间接催生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盛世。唐代南方人民发明了‘曲辕犁’,使我国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从此南方逐渐成为鱼米之乡。在工业革命之前,中国的‘曲辕犁’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工具之一,后来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耕作技术的进步。即便在工业革命后,现代的耕犁仍然吸收了‘曲辕犁’的很多技术……”

    在和风吹拂的田野上,学生纷纷赞叹古代先民的智慧与勤劳,感慨中华民族的伟大。

    这种“寓教于劳”的课堂形式在“耕与读”课程实践中是常态。例如,在烧荒积肥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将化学课学到的关于草木灰的知识应用于施肥过程;在堆制绿肥过程中,我让学生注意应用生物课学的发酵知识;当禾苗破土而出迎风起舞时,我就和学生一起感受陶渊明笔下“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的美好。

    在“耕与读”的融合课堂上,教师会将学生熟悉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这门课程打通了学生的学科界限,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对历史、地理、文学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和认知,最终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历史教师会从考古的视角探寻新月沃地小麦的驯化与东传,张骞出使西域对东西方农业文明的影响;语文教师会从神话传说的视角探究中华农业文明的起源,通过山水田园诗讲授农业生产对君子精神品格形成的重要作用;地理教师会带领学生研究吕梁地区的地形地貌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政治教师会从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冲突探究农牧战争引发的世界局势变迁。

    农业劳动是艰辛的,但劳动中带来的体验也是丰富而神奇的。当学生看到原本荒芜的土地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变得肥沃,强烈的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当他们看着自己播下的种子钻出了土地,幼苗一天天茁壮成长,他们就明白了“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道理;当他们烤着吃自己种的土豆,就明白了只有自己亲自收获的果实才是最甘甜的……更重要的是,通过课程学生认识到了劳动的伟大,明白了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增进了与土地的情感,让自己的灵魂真正踩在了坚实的大地上。

    我们一直坚信,只有让学生亲自参加劳动生产,在劳力的过程中劳心,才能培育出学生健全的人格。而在真实的劳动中学习知识、培养品德、锻炼心智既是劳育的使命,也是设计这门课程的初心。

    (作者单位系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江阴高级中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