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0日 星期三
五育行动
五育融合视角下音乐课堂的评价策略
李 苗

    五育融合视角下,音乐教师在实施课堂评价时,要发挥美育优势,观照德育、智育与心理教育,提高学生思想水平,维护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智力水平,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一些策略,与大家分享。

    策略1:以音育德,提高学生思想水平

    高中音乐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在实施评价时,教师应采用自主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歌曲的思想内涵,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例如,由李叔同填词的歌曲《送别》,歌词诗意盎然、情真意切,通过长亭、古道、远山、夕阳等意象延续了古典送别诗的格调。在评价时,教师要考查学生对歌词中送别意象的理解,帮助学生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将德育元素融入音乐课堂评价,需要教师发挥创造性,拓展教育形式。可以适时开展红色经典歌曲大合唱、创编革命故事音乐剧、学生自主创作原创爱国歌曲等“第二课堂”活动,教师从德育角度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学生投入的感情,积极评价学生的演绎和创作,让学生在美育中厚植家国情怀,自然生发出爱国情感,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策略2:以音润心,维护学生身心健康

    音乐有调适情绪、缓解压力的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音乐课堂,能体现音乐学科“以美育心”的育人价值。为了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教师应当遵循客观、真实的评价原则,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为此,教师要对学生的能力、水平和个性特点进行客观、全面分析,确保评价能够传递出最贴合实际的信息,将学生的闪光点凸显出来,唤醒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对于学生的不足之处,教师应使用建议性评价语言,为学生提供实用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找到改进的方向。例如,在学生进行歌曲演唱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音色、音准、感情饱满度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肯定学生做得好的方面,同时建议性指出不足——“你的声音洪亮、情感真挚,如果在第四小节处能将节奏把握得更准确就更完美了”。这样的评价方式突出细节、详细客观,学生听得懂、易接受,自信心得到增强。

    为了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教师的评价要有温度、有智慧。只有充分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学生才能更好地发展自身品格。这要求教师在课堂评价中融入情感,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意识到,评价语言可以是面部表情,也可以是肢体语言,这些无声的评价语言能够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例如,在点名请学生演唱歌曲时,为了消除学生的紧张感,教师可以对学生微笑,用温和的眼神给予学生鼓励;在学生演唱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点头的方式给予肯定;在学生演唱结束之后,以鼓掌和竖大拇指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正面、积极的评价。教师的肢体语言能够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拉近师生的情感距离,让学生情绪舒展、身心愉悦,获得喜悦感与满足感。

    策略3:以音启智,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在课堂上设计开放性问题,在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应给予相应的正向评价。在师生问答和教师点评的互动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得到发展。这种课堂评价方式体现了美育与智育的融合,对发展学生智力具有促进作用。

    以“斯美塔那与西贝柳斯——芬兰颂”的教学为例。在欣赏乐曲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作曲家在创作时的情绪与心境,尽量与作曲家产生共情。在此基础上,结合“汶川大地震”相关素材,请学生设想如果自己是一名身处灾区的音乐家,如何利用音乐作品鼓舞人心,鼓励灾区人民振奋精神、重燃希望。教师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阐发自己的感想、为抗震救灾的宣传短片配乐、围绕地震中的感人故事创作词曲等,并对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努力给予积极评价。通过这种课堂评价方式,学生的创造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充分锻炼,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提高。

    要在音乐课堂上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例如,在“醇厚的中原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请学生将歌曲改编成小型歌舞,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教师请小组互相打分,通过互评方式选出最优秀的小组,并请获胜小组代表上台进行经验分享,对小组每个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借助这种评价方式,可以营造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创造潜能被充分激发出来。

    在五育融合视角下,音乐教师要树立科学的育人观,赋能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合理的评价手段主动促进音乐与其他学科融合,充分发挥美育的育人价值。

    (作者单位系吉林省长春日章学园高中)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