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带着“基本问题”走向学生
宋晓行

    无论一节语文课,还是整个单元的语文教学,教师都要用多个问题构成“问题串”,启迪学生的智慧,发散学生的思维,实现教学目标。处于教学核心地位的是基本问题。基本问题的特征要指向学科内重要的、可迁移的概念,可以说基本问题的答案就是“大概念”。那么教师如何设计并用好一个指向大概念、总领单元的基本问题呢?

    合理利用语文要素产生基本问题。在语文大单元教学中,为了实现总领单元的目标,教师要将3—4篇课文联系起来,要关注语文要素。为了联系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观潮》《走月亮》《秋晚的江上》《花牛歌》等4篇文章,我结合语文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进行“加工”,加上了主语和关键概念,从而设计了“读者在阅读中通过文字想象作家刻画的画面”这一理解性目标,再把这个目标当作“答案”,设计一个问题即“读者怎样和作家‘心有灵犀’”。

    课堂上,我在教学开启时、教学中、总结时不断重复这个问题,学生能够在文本与概念之间反复思考,从而提升学习能力。当学生阅读《观潮》时,我提出基本问题:“你怎样才能和作家心有灵犀?”学生很自然地去想象“潮来前、潮来中、潮来后”的情景,感受潮水的壮观,体验自然之美。在《走月亮》的教学中,我再次提出基本问题,学生带着问题朗读写景段落,通过想象发现作家用“见闻感”来写作。在《秋晚的江上》等课文探究完毕后,我继续提出基本问题,学生将前几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从而理解“读者在阅读中通过文字想象作家刻画的画面”。这个单元的习作任务是《推荐一个好地方》,学生由读者变成作者。我将基本问题变换,变成了“怎样写作才能让读者和你心有灵犀”,学生从“作者”身份考虑整个单元的学习,利用文字把画面写清楚,将习作完成。紧紧围绕语文要素,我巧用“读者”“作者”两个概念设置基本问题,将整个单元阅读与习作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一个大任务、大情境中学习。

    使用整体性基本问题衍生局部基本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有几个常用的整体性基本问题可以作为基本问题库。例如,好的读者在他们不理解文本时该怎么做?我们该如何阅读不同的文体?为什么要写作?作家是如何吸引读者的?我将问题1进行修改,用在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即好的读者在遇到难懂的词语时该怎么做?在单元开启时,我提出这个问题,学生能够想到查字典的方法;随着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我又反复提出这个问题,学生又增加了查看注释、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等方法。使用问题库,可以有效减轻教师的负担,使大单元教学落实到实处。在语文六年级上册的小说单元中,我将问题4进行修改,衍生了三个基本问题,分别对应三篇课文:在《桥》中,作者是怎样吸引读者的?在《穷人》中,作者是怎样吸引读者的?在《金色的鱼钩》中,作者是怎样吸引读者的?这样的问题一出,就能将课堂由教师“教”转变为学生“学”,简化了课堂,使教学目标有的放矢。

    在教学中反复“调试”基本问题。一个好的基本问题不是一朝一夕“修炼”出来的,需要教师不断研究。在语文四年级上册的阅读策略单元中,我最初提出的问题是:从哪些角度提出问题?但对照基本问题具有迁移性的特点,发现迁移性不强,我又利用“那又怎样”这一方法提问:从多个角度思考提出问题,那又能怎样?从而再次改正,最终成为:多角度提出问题有什么用处?这个问题指向的大概念是“读者通过多角度的问题加深对文本的思考”。课堂上,我将基本问题抛出后,学生马上进入了思考状态。随着教学深入,学生不仅找到了多种角度提问题的方式,还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从而使“提问题”这一阅读策略不再“为了提问题”而提问题。

    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遵循以下三个步骤,才能用好基本问题。一是抛出基本问题或者引导问题以便开启课堂探究;二是对学生的回答加以提问,使之接近“大概念”;三是引入新的文本进行验证“目标答案”,即这一文本符合我们探究的答案吗?在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学习中,我抛出问题:怎样把文章写清楚?学生在《我们奇妙的世界》中找到作者写天空和大地的三个方面,我在提问中加入:你找到了几个方面?这样写为什么写得好?等学生基本明白分几个方面写能把文章写清楚后,我再用《奇妙的海底世界》进行“测试”,再次提问:为了把海底世界写清楚,作者写了几个方面?通过把基本问题合理“调试”到文本中,学生就能找到规律、发现模式、实现迁移。

    当然,在任何学科教学中,基本问题只是抓住了核心,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为基本问题匹配相应的事实性问题、引导问题、启发问题。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会提出问题,也要为学生留足探究时间,积极为学生寻找“答案”设计抓手。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乾赵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