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应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体会数学之美;愿意关注日常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并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为了落实这一要求,我们利用家长会、家校微信群等方式,引导家长带领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将生活经验数学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你看,每逢周末或小长假,我们的“在生活中学数学”特色实践活动就如约而至了。
活动1:跟随家长逛超市
周末或假期期间,我们鼓励学生跟随家长去超市购物。运用数学知识,学生可以比较同类商品的价格,看一看哪种更实惠,也可以通过计算比较哪家超市的优惠力度更大等。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丰富了生活经验,有的还成了“家庭小会计”,他们自备记录本,记录每周的家庭开销。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增强了他们财务管理意识,培养了他们节俭的好习惯。
活动2:研究身边的编码
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各种编码,比如邮政编码、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等。信息时代,编码的应用更加广泛,几乎伴随我们每一天的生活。我们引导学生探究身份证号的结构。通过学习,学生发现身份证号由17位数字本体码和一位校验码组成,其排列顺序从左至右依次为:6位数字地址码,8位数字出生日期码,3位数字顺序码和1位数字校验码。此外,学生还自主探究了家长的手机号码结构,了解手机号码的构成特点,并掌握其规律。这有助于学生熟练地记住这些编码,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帮助学生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
活动3:和孩子一起烘焙
热爱美食是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表现。在“晒晒我的劳动小技能”活动中,家长和孩子一起烘焙,边玩边吃,享受亲子乐趣。借此机会,我们将数学学习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在烘焙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配方中的“千克”“克”“升”“毫升”等计量单位。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中,不仅掌握了劳动技能,而且具体形象地感知了这些抽象的“数学单位”,有助于深化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活动4:寄一份快递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有关于“分段计费”的内容。假期里,我鼓励学生通过快递或邮递的方式给远方的亲朋好友寄送物品。邮寄时,收揽邮件的快递员需要先为邮寄品称重,询问收货地址,然后综合几项因素计算出邮费。学生可以通过与快递员沟通,了解费用的计算方法,从而明白不同重量、不同距离的邮件收费标准有何不同,进而理解“分段计费”的概念。同时,这样做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将“分段计费”的概念迁移到出租车付费、阶梯水电费等问题上,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使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5:去银行存压岁钱
春节期间,学生通常会收到不少压岁钱。开学后,我鼓励学生把部分压岁钱存入银行。在存款之前,我先帮助学生了解“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的概念,让他们明白不同存款期限对应着不同的存款利率,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利息”的概念,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计算利息”。这样做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利息”的理解,掌握了相关计算方法,还能让学生认识到储蓄的意义以及利率调整与社会生活、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这样可以使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充满活力。
(作者单位系天津大学附属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