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1日 星期三
马相伯、吕凤子、吕叔湘、匡亚明、戴伯韬,一个县级市竟然先后涌现出五位教育家——
探寻丹阳教育家群体的精神密码
本报记者 康 丽

    “五一”到了,江苏省丹阳市正则幼儿园的孩子们更忙活了,就在前几天,得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孩子们自发建构,用积木搭起了一个个“运载火箭”,记者数了数,最高的火箭有16层积木的高度,看似歪斜,却屹立不倒。

    “最大限度地让孩子自主,营造‘合理儿童的自由生活’,这就是我们的办园理念,也是幼儿园创始人吕凤子先生的教育思想。”正则幼儿园园长吴益斐告诉记者。

    吕凤子留给丹阳的不仅是正则幼儿园、正则小学等,还有一种教育家精神。而像吕凤子这样在丹阳留下深刻教育足迹的还有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语言学家吕叔湘、南京大学原校长匡亚明、人民教育出版社原总编辑戴伯韬。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江苏丹阳人。

    一个县级市竟然先后涌现出五位教育家,更重要的是,他们生于斯、长于斯,有的还在这里兴学、办学、教学,做出了卓越的成绩,面对这五位教育家留下的宝贵资源,该继承什么,该如何创新,才能响亮回应“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呼唤?

    走进教育家:千里万里去追寻

    丹阳教育家思想研究中心主任笪红梅从来没有想到,自己和教育家的缘分那么深。

    2010年,丹阳市马相伯教育发展促进会成立,这是一个以丹阳籍教育家马相伯命名的教育奖励机构。当时,作为首任会长的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成尚荣提了一个建议:“这个机构除了奖励丹阳的优秀教师,是不是还应该研究一下几位丹阳籍的教育家?”

    一语点醒梦中人,丹阳市教育局给予大力支持,彼时作为丹阳市教师发展中心部门负责人的笪红梅和伙伴领受了这个任务,心里却是忐忑和不安。

    “手头上关于五位教育家的资料匮乏,对这几位教育家也了解甚微。自己是普通教师,能研究好教育家吗?”让笪红梅更郁闷的是,周围不理解甚至嘲弄的声音时有发生。

    怎么办呢?

    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上。他们几个人想办法到南京、上海等各大图书馆、书店查找资料,去孔夫子旧书网上查找购买一切相关书籍、图片、资料,开启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是孤寂的,需要耐得住寂寞,但就是在查找文献的过程中,研究团队一步一步走进了教育家的世界。

    “他们崇高的人格魅力,他们强烈的教育救国、文化兴国的大情怀,他们心有大我、无私无畏的风骨,深深震撼了我们!我们开始崇敬他们!喜欢上这项工作。”笪红梅说。

    2013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百集文化纪录片《大师》,展现了近现代史上100位大师,第一位就是《马相伯》。

    “看到马相伯的呐喊‘我是一条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看到民国七君子‘惟公马首是瞻’,让我产生了一种自豪、一种亲切、一种聆听大师的渴望。”丹阳教育家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徐林鹏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感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仅仅从书本上阅读教育家是不够的,在专家的建议下,一行人开启了艰难的“教育家考察研究”之旅,追寻教育家的生前足迹。

    要去的地方,不认识人,进不去,跟谁联系呢?研究团队在丹阳找寻教育家的故居,访谈教育家的后人,有的是通过教育家的后人或熟悉的朋友介绍、引荐,有的甚至直接持介绍信前往,“凡是可以打听到的消息,凡是可以用的关系,一个都不放过”。

    几年的时间,他们在复旦大学、复旦附中、徐汇中学校史馆“找到”马相伯;在重庆璧山的地方文庙和苏州大学“触摸到”吕凤子;在中国科学研究院语言研究所和语文出版社“重温”吕叔湘;在吉林大学、南京大学“看到”匡亚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听到”戴伯韬。

    2014年,研究团队来到重庆璧山,发现这里的地方文庙门前有两尊塑像,左“孔子”,右“凤子”。为什么吕凤子在这里被尊为“圣人”,原因就在璧山正则中学的创办历史里。“先生办学,历尽艰辛,奔走成渝两地,多次举办画展、工艺展、刺绣展,销售作品,募集资金,几次累晕途中。9年间,累建校舍223间,在校学生逾千。抗战胜利,先生迁校回乡,将223间校舍及其他全部校产无偿捐赠给璧山人民。临走,还将全部门窗、桌凳油漆一新。”璧山正则中学时任校长曾佑超说。

    那一刻,笪红梅仿佛看到凤子先生迎面走来,仿佛听到正则校歌随风飘扬。

    研究教育家:穿越时空去对话

    2013年11月,《丹阳教育家教育思想实践与发展研究》被确定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

    在丹阳市教育局的推动下,全市教育系统以课题为引领,聚焦“我们为什么要研究丹阳教育家”“我们是如何研究丹阳教育家的”“我们的研究收获了什么,我们还想要什么”等主题开展了一场大讨论,同时邀请专家学者为丹阳教育家研究问诊把脉,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育家思想研究活动。

    不仅如此,为了推动更多的学校将教育家思想研究校本化,丹阳市教育局以马相伯学校、正则小学、正则幼儿园、吕叔湘中学、实验小学、匡亚明小学、丹阳市实验学校等为实践基地,把教育家的思想、成长和治学故事作为基础,整理并开发成地方教育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在“照样说、贴着做、接着讲”的校本化实施中,推动学校特色建设。

    在没有真正了解这五位教育家之前,有一部分校长心里是犯嘀咕的,但当他们真正“卷入”了教育家思想研究,开始感受到这五位教育家的思想至今仍然闪耀着光芒。

    “马相伯先生的一生是倾其学教学、倾其财办学、倾其情兴学的一生,我将其精神价值概括为:担当意识、忧患意识、家国情怀,并进一步凝缩出‘澎湃’二字作为我们的校训,这与我们学校从无到有、自弱变强的发展之路高度契合。”马相伯高中校长眭金祥由衷地说。

    在吕叔湘中学,学校将吕叔湘先生的赠言“求真能贱”作为校训,“求真”体现了追求真理、崇尚真知的科学精神;“能贱”是指愿从小事做起,体现担当、实干的精神。“除了校训,吕叔湘先生说的‘立定脚跟处世,放开眼孔读书’,今天读来依然振聋发聩,我们专门把这个作为图书馆楹联,提醒自己不断挖掘和光大先生的教育理念,办有品格、有灵魂的学校。”校长朱玉海说。

    1955年,匡亚明在吉林大学开学典礼上提出社会主义大学要培养和形成“四种空气”,即强烈的政治空气、浓厚的学术空气、严肃的文明空气、活泼的文娱体育空气。为了传承匡亚明的教育思想,匡亚明小学把“四种空气”转化为新时代的校本表达,形成四种“新空气”,即坚定的“理想信念”空气、扎实的“知识学养”空气、得体的“文明礼仪”空气、良好的“艺体素养”空气。

    地处匡亚明的出生地导墅镇,匡亚明小学校长肖玉娟告诉记者,“虽然学校地处乡村,但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为自主乐学、自信约礼、自律坚韧、自强明责的大美儿童,让他们成为新时代的‘小匡亚明’”。

    丹阳市正则小学至今已有122年的办学历史。学校秉承吕凤子“培养‘合理儿童’”“穷己成己,尊异成异”“教师要成为美的表现者,要在美的境界中发现道德境界”的教育思想,致力于给孩子提供好的教育。“受吕凤子先生影响,学校十分重视美育,将丹阳正则绣引进课堂,努力培养孩子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也是丹阳正则系列学校的共同追求。

    以前,这些以教育家名字或者教育家思想命名的学校各自为战,力量单薄,课题确立以后,这些学校深度参与课题研究,出版了《与太阳的对话》《教育是对未来的定义》《为人类之灵光》《直与青云齐》《开示门径》等书籍,在守正创新中理解教育家、学习教育家。

    随后,以五位教育家事迹为主题的故事书、连环画出来了,体现教育家精神的歌曲、戏剧上演了,以他们名字命名的纪念馆一个一个建好了,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让丹阳乃至全国的教育人感受到教育家的魅力。

    从10位课题组核心成员、到7个基地学校、再到35个单位加盟,丹阳教育家研究的队伍越来越壮大。

    2019年,丹阳承办了全国性教育论坛,发布了五大教育家研究成果,随后这项成果获得江苏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继承与发展教育家思想,就要像教育家那样办学,像教育家那样教书育人,像教育家那样过专业的教育生活,这是新时代高质量教育的丹阳表达。”丹阳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丁叶俊不止一次表示。

    践行教育家:扎根课堂去创新

    教育家思想研究深入课堂才会落地生根。

    “我们要用教育家的理想问诊课堂,用教育家的思想开处方,用教育家的精神创新课堂。”《丹阳教育》编辑部主任董洪宝说。

    2020年11月至12月,主题为“教育家思想的当代课堂教学转化与创生研究”的调研开启。教育家研究团队先后调研了7个教育家研究基地学校,把研究的触角延伸到一线课堂。

    针对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讲到底”“教学方法单一”“目标达成度不高”等问题,在丹阳活力课堂、智慧教育的基础上,2021年丹阳市教育局出台了《丹阳市中小学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文件。

    如何运用五位教育家思想研究的成果为丹阳的课堂教学助力加油?时任丹阳市教师发展中心主任马俊杰带领团队思考了很久,最终想到了马相伯的“开示门径”四个字。

    “一切学科,重在开示门径,养成学者的自由研究之风。”马相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教课以开示门径为主,让学生自主研习。他创立的震旦学院也是采用“挈举纲领,开示门径”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实行“学生自治制”。

    2022年5月17日,“丹阳教育家思想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丹阳市“示径课堂”教学改革论证会在丹阳市教师发展中心举行。

    丹阳市副市长张文华表示,研究中心的成立,是教育家思想研究从传承到创新的再深化;示径课堂的改革,是教育家思想研究从理论到实践的再出发;文化品牌的建立,是教育家思想研究从宽泛向纵深的再发力。

    “示径课堂”是五位教育家思想结晶的体现。马相伯的“开示门径”,吕叔湘的“精、活、实”理念,吕凤子的“教,行乎自然,止于尽性”,匡亚明的“独立思考、独立探究”,戴伯韬的“学做创结合,教学做合一”,虽然各有侧重,但都有共同之处:一是教,重在指导门径;学,强调独立自主。二是教为学服务,讲为练奠基,教学做合一。三是手脑并用,求得真的知识与活的学问。

    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示径课堂”应运而生。

    当然,改革并不容易,仅仅让教师理解“示径课堂”的概念,就需要花费很多心思。

    “有教师同志说话了,他说:‘请问,不这么教又怎么教?’我的回答:总的原则是变被动为主动,学生要主动学,教师要主动教。”吕叔湘说过的这段话,也反映了“示径课堂”推进中部分教师的心态。

    “打开门,指条路,让学生自己走,从学会到会学,到创造性地学。”丹阳市小学数学教研员张炜告诉记者,为了推进“示径课堂”,他们专门总结出这句通俗易懂的话,方便教师接受、理解进而践行。

    短短两年时间,“示径课堂”有了精彩各异的呈现形式。

    马相伯“重在开示门径”的教学观,催生了马相伯学校的“自治课堂”、正则高中的“生本课堂”。

    吕凤子“用畴发其蒙兮茁其芽的方式,营造鼓舞欢欣生趣充塞的课堂氛围”的课堂主张,演变成了正则小学的“自学分享课堂”、丹凤小学的“本真课堂”。

    吕叔湘“精活实”的课堂思想,生发了吕叔湘中学的“求真课堂”、行宫中学的“261自主课堂”、实验小学的“开放语文”、荆林幼儿园的“精活实趣”的儿童启蒙。

    匡亚明关注学生兴趣,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与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课堂观,启迪了匡亚明小学的“审美学堂”、匡亚明初中的“责任课堂”。

    戴伯韬对科学的高度重视,创生了实验学校的“三自课堂”、河阳幼儿园的“玩科学小把戏”的特色启蒙。

    教育家的思想落地生根,教育家的精神绵延流长。

    2023年6月,丁叶俊主持的江苏省重点课题《示径课堂:丹阳教育家教学思想的传承与创生》开题,丹阳教育家研究的崭新篇章正在书写。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深入推进‘示径课堂’教学改革,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升,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更着眼于丹阳教育家思想的总结、提炼、深化,着力于教育家精神的传扬和辐射。”张文华说。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