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 星期三
吟游
用脚步丈量城市
李 震

    在墨尔本,我喜欢行走。有时候在市中心行走,有时候在万提那、博士山、格伦韦弗利行走,这种微旅游方式把健身、观光融为一体,可以从微观上了解墨尔本的人文风情、历史文化、建筑特色、生态环境,在移步换景中具身体验墨尔本的城市美学。

    用脚步丈量城市是一种惬意的生命享受。在晨风习习中,我从万提那南出发,开始了城市漫步。沿着弯曲而有韵律的梅里恩格罗夫街前行,拐向雷诺路北上,穿过伯伍德高速公路,在坦普尔顿街漫步。错落有致的民居、门前院落的特色装点,都惹得我用手机不断拍照——我在用心思考民居设计者的审美理念,反复琢磨草坪的造型、绿树的修剪和花的点缀对居住者心理舒适度的影响。

    走进诺克斯学校、万提那高中、摄政公园小学、圣路加小学、诺克斯戈登小学,看看校舍,抚摸体育设施,审视招生广告,通过物化空间和文化要素揣摩这些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质量。漫步到波罗尼亚路与司图蒂路交叉口,这里有一家标有两个大大红色汉字“佳宴”的中餐馆,下面还有一行小字:“海鲜酒家 天天茶市”,看到汉字就备感亲切。再沿着司图蒂路右边公园的小路折回,欣赏着蜕皮的桉树、高耸的松树,然后走进诺克斯购物中心。

    这一次的漫步,历时5个小时,行程16.49公里。

    在一个晴而多云的清晨,我根据在地图上规划好的路线,又开始了城市漫步。从万提拿诺克斯学校附近出发,经凯西路穿过墨尔本圣殿北上,然后沿着伯伍德高速旁边的小路折向西,逛南佛蒙特亚洲超市。吃过早点后,南向进入格伦韦弗利北区,先后参观了威登高蒂小学、海维尔中学,又至格伦韦弗利区参观了乐橙中文学校、阳光私塾、中华文化教育中心,与校长交谈,看中华文化传递的方式:书法、国画、茶艺、朗诵、唱诗、弹琴……在南半球能亲眼看到中华文化传递的场面,亲耳听到民族音乐的旋律,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这一天,漫步3个社区,行程18.48公里。

    又是一天,时阴乍晴,我到格伦韦夫利乘小火车到市中心漫步,享受听觉、视觉和感觉给生命带来的惬意。从福林德街火车站旁的王子桥下到雅拉河畔的小路前行,走到远处回望建于爱德华时期的车站圆顶,顿生沧桑之感。回望之处,雄伟优雅而又古典的王子桥以魅力和历史定义了这座城市——它以威尔士亲王阿尔伯特的名字命名,奠基于1886年9月7日,两年后在墨尔本举办第二届世界国际博览会之际启用,连接着斯旺斯顿街和圣基尔达路,拱形桥身的优雅呈现、雅拉河水的波光闪动、中央商务区摩天大楼的映衬,形成了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画面。

    途经移民博物馆,到海洋生物水族馆,都没有进去,因为它们不是我漫步观看的重点。跨过一座不知名的大桥到对岸,再走回到王子桥,从桥洞下直达亚历山德拉花园。站在雅拉河边,可以欣赏商务区的天际线,看见高耸的圣保罗教堂的塔尖,看见黑天鹅在绿色的草坪中踱步,海鸥在游人身边悠闲地理着羽毛。

    跨过一条路便是维多利亚女皇花园,这是一座非常精致的花园。尽管这里有以珍妮特·克拉克夫人命名的圆形大厅、爱德华七世国王纪念牌、两尊阿波罗和赫拉克勒斯的半身雕像,但我都不感兴趣——我喜欢静静地站在《链球手》和《水的孩子》雕塑前静观沉思。这两件雕塑都是约翰·爱德华·罗宾逊的作品,一件形态在于“趣”,一件形态在于“力”。我喜欢躺在草坪上仰望高树上红绿的秋叶、枝条上跳跃觅食的小鸟,以及透过茂密的树冠欣赏流动的云朵。我的心似乎有一条与秋叶、小鸟、云朵对话的通道:秋叶与我耳语季节在变换,小鸟以啁啾营造音乐的氛围,云朵的轨迹则以无语隐喻心的飘忽不定,但我还是希望在飘忽不定中拾取生命的点滴。

    尽管我去过皇家植物园,但我不是去看天文台,也不是去看战争纪念馆,而是想在装饰湖畔漫步,看看树在湖中的倒影,思考材料与写作的关系;看看湖畔草坪游客与禽鸟的和谐,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看看湖中残败的荷叶,思考吴冠中和齐白石为什么喜欢画残荷……从皇家植物园出来,沿着雅拉河畔小路前往墨尔本中学、苏格兰学院方向漫步,再折回到观看麦克罗伯逊女子中学和墨尔本女子文法学校的路上。

    这一天,我行走了34123步,合计22.45公里。

    漫步有主题,充实了专业的生命;漫步有路程,锻炼了年迈的身体;漫步有视野,丰富了异国的见闻;漫步有考察,探索了未知的领域;漫步有拍照,留下了审美的记忆;漫步有坚持,丰盈了精神的空间。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高级中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