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已进入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办学活力不足是制约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新时代如何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创新体制机制,通过有效治理进一步释放与增强每一所学校的办学活力,是每一位学校管理者都应该面对的挑战。
本期特邀“双名计划”名校长及培训专家,共同探讨学校如何通过科学治理激发办学活力。
————————————————
■ 嘉宾
陈锁明 | 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院长
张凤仙 | 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胜利小学校长
谢小燕 | 广西南宁市滨湖路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校长
吴 欣 | 海南省海口市第二十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吴 锋 | 贵州省毕节市实验学校校长
————————————————
制度不科学 价值缺引领——办学活力不足有原因
中国教师报: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新时代学校治理变革需要解决一些关键问题,办学活力不足是制约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您认为,当前中小学校办学活力不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凤仙:一些学校出现办学活力不足甚至“躺平”的现象,不是某一个人的原因,而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一是学校教师缺乏精气神,没有生命力,教师自我成长的内驱力不足;二是学校制度设置不科学,比如关于教师职称评聘制度,是给教师更多空间从而激发教师工作热情,还是打击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学校设置的各种制度,应该是基于公平公正,为每一位教师创设被尊重的环境——这是影响学校办学活力很重要的因素;三是学校缺乏对教师的文化价值引领。
谢小燕:活力不是一个学术概念,它是很形象的,而且带有一种感性色彩。当我们走进一所学校,看到孩子心中有梦、眼里有光、脚下有风,看到教师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微笑,那么这所学校大概率是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学校的主体永远是“人”,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只有这些人有了活力,这所学校才会有活力。
制约学校活力的因素主要是有的学校在内部治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体现在一些学校实际管理与章程相剥离,管理实践中往往是既有的章程放一边,自己另外搞一套,这样就影响学校治理能力的提升;其次是激励制度不健全,教师的成长肯定没有活力;最后一点是学校虽然有文化表达,但没有达到一种无须提醒的自觉,没有全方位浸润到学校办学的全流程,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墙壁上,所以学校没有活力。
在这样的学校里,学生的活力自然释放不出来。如果我们的办学以知识增长的逻辑代替人的成长与发展逻辑,那这样的教育是有风险的,教育一定要看见人、回归人、成全人,要有儿童的视角。
陈锁明:活力到底该怎么界定?我认为它就是一种样态,一种阳光向上的样态。比如有些学校,你进去后会发现整个学校都是暮气沉沉的,孩子脸上也看不到笑容,说明这所学校在走下坡路。
学校是否有活力,还可以看看学校的保安什么样。我曾经听过一个保安的故事,这个保安看到学校门口有处洼地,下雨天学生的鞋子经常被打湿,他就悄悄找了东西把这处洼地给垫了起来。当保安都参与到学校的育人过程中,这所学校怎么会没有活力?
回过头来说,一些学校缺乏活力,首先是洞察教育环境的力度不够,面对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一些教师还停留在原地,没有享受技术带来的红利,没有充分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等各种资源,结果是越干越累;其次是对政策的精准把握不够,国家出台了很多关于教师的利好政策,但一些学校要么不知道,要么没有把文件精神读懂读通,没有用好用足各类政策;再次是面对压力担当勇气不够,受“枪打出头鸟”传统认知的影响,一些学校不敢探索、不敢创新,总是担心出问题,有的校长缺少自我身份的认同,不敢带领学校去改革,校长不愿意干,教师更不会主动去干;最后是政策保障机制不健全,从政府层面上讲,一些地方容错试错的包容性明显不够,什么事情都要对校长打板子,导致一些校长“躺平”。
所以,谈论办学活力的问题,一方面要走进来看,我们要用显微镜来观察自己,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另一方面要跳出教育看教育,用望远镜回过头来看政府、社会能提供什么样的支持。
管理重人文 成长多路径——科学治理需要激发内动力
中国教师报:从学校治理的角度,如何激发内部潜能、增强学校办学的内生动力?
吴欣:刚才大家都谈到了活力的样态,个人认为一所学校有没有活力,关键看校长。校长必须充满活力,你没有活力、躺平了,整个学校也就跟着躺平了。从学校治理的角度,学校尤其是校长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要重视文化引领。校长要做点燃学校活力的导火索,把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激发起来,带着全校师生,包括家长、社区共同参与学校文化的建设,让所有师生都能够形成一种发展的共同愿景,从而引发一种强大的文化自信,这样的文化才是有活力的。
第二要重视制度建设。文化永远是管理的最高阶段,但是文化背景下的制度建设对一所学校的管理至关重要。谢小燕校长刚才讲到了章程,现在很多学校制定章程和执行章程是两张皮。对于一所学校来说,纲要或章程永远是办学的基本法,所以章程、规划出来之后一定要严格执行,并且在5年周期内伴随时代发展不断修订。
第三要加强管理体系建构,不管学校采用的是金字塔式、扁平式还是精细化的管理,都要形成一个任务驱动、过程管理、评价、反馈、整改提高的管理闭环。这个管理闭环的关键就是执行。
中国教师报:谈到管理,其实校长很重要的一个职责就是带团队,校长如果不能带出一支优秀的团队,管理就很难产生效益。作为一校之长,应该如何构建完善的教师激励体系,充分激发教师的成长内驱力呢?
吴锋:缺乏活力的关键因素在人,我们学校按照“一体两翼三线多点”的教师专业发展思路,努力提升教师的工作动力。
所谓“一体”,就是打造成长共同体,让大家明白成长不是一个人的事,是一群人的事,是一个集体的荣誉。所谓“两翼”,就是职业理想和专业素养,即师德与师能。我跟教师们说,我们要经常问自己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为谁?我将成为谁?这样的问题非常简单,但可以直击心灵,想清楚了,也许动力就来了,活力就有了。所谓“三线”,就是职称线、荣誉线、成长线。教师到底一辈子关心什么?其中一项就是关系教师切身利益的职称问题,校长就要关心教师关切的问题,把教师职称的渠道尽可能拓宽,构建教师专业成长通道,帮助他们知道自己现在在哪里,将来去哪里,让他们有奋斗的目标和动力。所谓“多点”,就是“五子登科”:找路子、出点子、搭台子、给票子、结果子。虽然现在学校经费特别紧张,但我们一定要多争取教师培训经费,相信最后一定会结果子,激发教师在专业成长上的活力。
我经常说,我们教育人的生命到50岁才刚刚开始。职业成长起来所获取的快乐才能长久激发教师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
张凤仙:学校要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让教师充分展示自我的成长价值。
首先是树立正确的教师价值观,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通过建立共同的文化价值引领,建设共同的学校发展价值追求。胜利小学原来就是办事处管辖的学校,无论在影响、硬件、软件上都与其他学校有一定差距,怎样让教师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我就和教师们多聊多说,大家共同树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同体精神,慢慢也就形成了我们的正合教育文化理念。
其次是建立科学的教师成长路径,让教师对专业成长有自信。我们有科学的教师目标成长体系,创设了多样化的展示活动,比如最具影响力班主任、最让我感动的胜利家人、说说身边的正能量等,通过各种人人都有机会展示的平台,树立教师的自信心,呵护教师的自尊心,让教师发自内心地想干事愿做事。
再次是建立公平公正的制度文化,呵护教师的工作激情。校长要时刻明白教师需要什么,我们能给予他们什么。教师需要晋升职称和荣誉,我们就给予一套公平公正、大家认可的评价制度,比如学校的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评选,评选标准不是哪一个人说了算,而是动态的,是全体教师参与设计的。通过这种公平公正的制度,促进和保护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工作激情。当教师需要帮助时,学校一定要第一时间站出来。这样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工作环境,会让教师在这个团队当中感受到温暖,也会更加有力量。
坚持有力量 创新迎未来——综合发力更能提升活力
中国教师报:刚才大家都谈到了文化的力量。众所周知,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从制度管人到文化引领,如何强化学校文化的引领作用,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
谢小燕:我先讲几个小例子。第一个例子是中学校长对我们学生的反馈。他们说一眼就能认出哪个是滨湖路小学的孩子,因为这些孩子的精气神里就有滨湖文化的烙印。
第二个例子是家长的反馈。家长说孩子从小学毕业后,无论中考还是高考,都要在手腕上系上学校特有的“滨湖丝带结”,因为这样能够给他力量。
第三个例子是孩子的反馈。从我们学校毕业的一个女生,考上了著名大学的核物理专业,她代表新生发言时说:“选择了核物理专业,就意味着奉献。因为我的梦要与祖国的发展、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
这三个例子都反映了学校文化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滨湖路小学的文化品牌是“梦开始的地方”,在滨湖校园里处处都能感受到“有梦的人最快乐”的文化氛围,主题文化标志性景观——“梦源”是师生“播种梦想”的地方。与“梦源”相连的景观是“中国园”,它引导师生将个人梦想与祖国命运、民族发展紧紧相连。“梦开始的地方”承载着滨湖人的教育情怀,并在学校办学实践中全方位体现。
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是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守正创新的。2019年,围绕“让梦想启动未来”办学思想,我们从教师、儿童和生长三个维度对学校文化进行了系统回顾与展望,搭建起学校文化发展的新模型,这五年来形成了“追梦”党建文化、全景式教研、“梦想+”课程、“四学”课堂文化和“教育共赴”,推动学校发展取得系列新成效,“让梦想启动未来”凝聚了广大师生的价值追求和共同愿景。
我特别想说的是,要通过学校的文化建设营造一种文化自信,就像我们学校的孩子,毕业以后走到哪里都会说滨湖的孩子是最棒的,滨湖是最好的学校。我想,这就是学校文化对于激发办学活力的强大作用力。
中国教师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是涉及方方面面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长期从事校长培训的学者,在您看来,如何发挥关键枢纽的作用,凝聚各种力量,提升办学活力?
陈锁明:作为校长,我们都追求能够把学校办成一个高品位、高质量的学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六个坚持”,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坚持”是具有严密内在逻辑关系的有机整体,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遵循,也是我们校长充分激发办学活力、全面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遵循。
坚持人民至上。党的二十大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了专门部署,对于校长来说,坚持人民至上的重要体现是坚持“学生至上”,学校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学生来做的,如果校长把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放在第一位,相信学校的活力一定能够激发出来。
坚持自信自立。校长如果不自信,就不敢也不会进行改革创新。自信从哪里来,校长要去研究教育、分析教育规律,用专业的知识、研究的思维解决工作当中的问题,不是仅仅靠感性、靠经验。校长要走进课堂、研究课标,建立自己的专业自信。
坚持守正创新。一方面我们要坚守优良传统,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教育传统;另一方面我们要进行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忘根本,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坚持问题导向。为什么一些学校没有办学活力,背后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我们不能被一些表面现象遮蔽了眼睛,要抓住根本问题,进而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校长要具备运用整体性思维全面、系统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的能力。特别要提到的是,一些校长缺乏系统观念,片面看待教育,同时陷入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意识中,把工作做不好归咎于环境的影响。其实,是行为决定环境,而不是环境决定行为。
坚持胸怀天下。校长要有更大的胸怀、更高的格局,在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过程中,不故步自封,不因循守旧,要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好经验,办人民满意的好学校。
最后我想说,从人的成长发展来说,每一个人都希望被欣赏、被看到,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校长就要发挥关键作用,要找到管理之道,信任教师、理解教师、赋权教师,成为教师成长路上的“关键他人”,去满足、引领和激活教师的成长需求,培植团队的精气神。当教师、家长、学生精气神被激发出来,学校的活力样态就会自然而然显现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