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2日 星期三
在“活动”中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王玉兰 郭爱荣

    积极心理学主张“教育要发掘和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这种品质能促进学生人格与智力的积极发展,降低他们在发展过程中出现适应不良甚至是心理障碍的可能。为此,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实验学校开发了既能融合各学科知识又能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最终指向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校园活动课程。

    指向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确定课程目标。设计校园活动课程首先要确定不同学段需要着重培养的积极品质有哪些,即确定课程目标。学校参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及各学科课程标准,制定了小学低中高3个学段的《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维度与指标体系》,确定了每个学段需要着重发展的积极心理品质维度和具体表现标准。比如,低年段“真诚”品质属情感维度,具体表现标准为礼貌、谦让、友善。该体系为后续校园活动内容的设计明确了方向和目标。

    聚焦课程目标达成,设计系列课程内容。每个学段聚焦相应的课程目标,设计系列年级团辅活动、班级特色活动、校级素养活动等进阶性课程内容,为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指路、搭台。比如,高学段“思维与洞察力”品质的发展,先是在全年级开展“我能‘思维多角度’”团辅活动,给学生提供敢于突破思维定式、大胆灵活思考问题的思路;然后各班级开发诸如创客空间、魔方战队、飞花诗社等特色活动,在活动开展中实现学生思维生长;最后在学校元旦嘉年华等校级活动中进行素养展示,对课程目标达成进行终结性评价。

    聚焦积极心理品质形成,推进课程实施与评价。校园活动课程的实施和评价主要采取与学科教学、主题队会、学校节令一体化推进的形式开展。

    一是班级特色活动与学科教学一体化推进。如“飞花诗社”活动主要是与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相融合,每月根据学生情况组织1—2期。活动准备阶段要先确定“令”字:可以根据教材所学,比如三年级学生学了描写秋天的诗句,就以“秋”为令字开展活动;也可以提前策划系列活动,比如“春江花月夜”“风花雪月”“梅兰竹菊”等系列。学生利用周末时间整理、背诵。活动组织阶段,学校利用晨读、阅读课、课后服务时间进行小组比赛,胜出者再进行“飞花三甲”的争夺,这种展示也是一种评价。活动结束后,对于获得班级“飞花三甲”次数较多的学生,学校可以推荐参加更高级别的比赛。

    二是年级团辅活动与主题队会一体化推进。年级团辅活动可利用主题队会每月组织一次,设计者是心理团队教师,实施者是班主任。每次活动包括热身、转换、工作、结束四个环节,每个环节任务不同。比如,“我能消除小误会”团辅活动的四个环节包括:热身——“你说我画”体验沟通的重要性,转换——借助视频故事认识误会的危害,工作——情境表演寻找解决误会的方法,结束——有效沟通破解身边的误会,通过四个环节实现积极心理品质的体验、认识、升华、践行。团辅活动除了即时评价,更多是各班教师一起推进的持续性评价,比如“我能集中注意力”活动,就要借助观察量表对比、记录、分析学生的前后表现。

    三是校级素养活动与学校节令一体化推进。比如,学校艺术节期间设计了大型娱乐节目“奔跑吧·六一”:全程10道关卡,整个活动从前期题目设计、道具准备、活动策划到会场布置、活动组织等环节,全部由高年级学生分组负责,低年级学生则以团队形式参赛,每道关卡分别涉及参赛年级所学的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体育等学科知识。无论组织者还是参与者都需要在真实活动情境中不断运用所学知识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发展求知、合作、真诚、宽容等积极心理品质,进而得到综合能力的充分锻炼和提升。

    校园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将学生旺盛的精力、浓厚的兴趣引导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助力学生在各自擅长的领域走得更远、更有自信,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实验学校)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