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通过单纯的主题、浅显的语言、短小的篇幅和押韵的节奏,在口耳相传、生生不息中起到了为儿童开蒙教化的功用,同时也传递了情感,传承了文化。
适逢“六一”国际儿童节,我们邀请了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研员,浙江省杭州市硅谷小学副校长金晓芳与她的“小学游戏化学习”团队,为我们解析新时代背景下儿歌教育的现实价值。
————————————————
儿歌是人生命中接触最早的文学样式之一。从古时候的蒙学“三百千千”到如今,儿歌在儿童生活中无处不在。在幼儿园,儿歌成为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运用与表现的核心经验的载体。到了小学,儿歌依旧在语文教科书中占有比较大的比例。可见,儿歌在儿童幼小衔接期语言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下面,从如何编创儿歌、如何诵读儿歌及如何表演儿歌三个角度,谈谈如何实施儿歌课程,使衔接期“坡度”尽可能平缓,以缓解学生和家长的焦虑。
如何编创儿歌
编写儿歌时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主题针对问题。儿歌的编写要从问题出发,比如发现学生学习姿势不够好,我们就跟进儿歌编写,不断诵读、表演,促进各方面行为习惯养成。
内容凸显要素。儿歌简洁明了,编写时宜紧扣操作要点,凸显语文要素,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识字课凸显生字,口语交际课凸显交际重点,阅读课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等,提高语文学习成效。
形式朗朗上口。儿歌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诵读儿歌有利于培育学生良好的语感,进而体会语言的节奏美,韵律美。
适宜学生表现。儿歌比较适合歌唱游戏,适合语言运用与表现。儿歌是很好的课中操,也是较好的记忆术,是一年级课堂教学有趣有效的催化剂。熟悉了语言形式后,学生还会跟着编儿歌,学习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儿歌主题主要有学习习惯儿歌、行为习惯儿歌、语文学科类儿歌。
学习习惯儿歌根据学生在校一天的学习表现与认知需求,从主动上学、认真听课、大胆发言等方面编创,把系列儿歌及学习任务融入课堂学习。例如,为了帮助学生规范身体姿势、矫正坐姿,编写《握笔歌》:小铅笔,握手中/一指二指捏着/三指四指托着/笔尖向前斜着/笔杆向后躺着/身子稍微前倾/双脚落地放平。
行为习惯儿歌主要为学生课间作息而设计与实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例如《课间歌》:下课了,稍休息/收拾东西摆桌椅/见垃圾,要捡起/教室内务要整理/过走廊,不推挤/上下楼梯靠右行/拍拍球,跳跳绳/游戏安全莫忘记。
语文学科类儿歌主要帮助学生学习掌握语文知识点。为突破拼音教学难点,团队编写了一系列“拼音儿歌”,为学生学好拼音助力。比如针对《bpmf 》一课,我们提供示形表音的儿歌群“bpmf认读歌”和“bpmf记形歌”等。这类儿歌化难为易,起到了正音、记形的作用,为幼小衔接期休业式学习生活减缓了坡度,降低了难度。
如何诵读儿歌
我们提倡在规定时间内按照一定的节奏韵调诵读儿歌,让学生体验到“诵”的趣味,将学习游戏化。具体有以下几条经验:
倡导脉动式儿歌诵读。脑科学研究表明,脉动式学习最适合大脑。因此,我们诵读时建议结合语调停连的节奏和身体脉动的节奏,边诵读儿歌,边实现动静交替,进而帮助脑部逐步实现精细化加工,享受脉动节奏的愉悦和美感。
实现课堂动静交替。具身认知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一项全身运动。有很多时候,言语无法穷尽之处,唯有动作加以辅助。例如《听课歌》:火眼金睛看黑板/学会倾听认真想/别人说错我纠正/专心听课知识长。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孩子喜欢诵读,还可以加上手势动作进行表演。在学习进程中,教师相机反复使用,能瞬间点燃孩子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氛“热”起来了,学生注意力自然集中了,较好实现了动静交替。
发挥班级前1/6的作用。学习科学研究表明,前1/6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老师不教他们也会;老师一引导,他们马上就能领悟。教师要充分发挥前1/6学生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弱带强,以点带面,带动暂时落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另外,刚入学的小学生识字量参差不齐,每个学生现有行为习惯也各不相同,这个时候非常需要家长助力,家庭、学校一起构成学习共同体,共同助力孩子成长。因此,在亲子诵读儿歌时,我们把诵读评价表放进去,检测儿歌诵读的效果,并做到边诵读边认字学词。
如何表演儿歌
认知建构理论认为,儿童习惯于运用已有的游戏动作图式去“同化”或“顺应”新事物。入学初期,学生对学科内容比较生疏,但是对游戏动作图式依然是熟悉的,儿歌作为儿童语言学习的图式,已形成了有效的衔接机制和内容。学生在一边吟诵一边游戏的过程中,迅速连接并发展了有关诗歌韵律和节奏的经验,并通过行为刺激和心理暗示,将学习要求逐步内化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学习拼音、认字学词、培育语感以及喜欢小学生活”等诸多目的。
儿童的学习是具身的学习,往往会依托动作、神态、表情来表达对外界信息的理解和认知。《毛诗序》中指出:“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对学生而言,儿歌内容是抽象的,因此总是会启用游戏动作图式来运用和表现。
儿歌表演分为很多种,包括集体表演、小组表演、男女生表演、个别表演等。教学时,教师可以分句教学生朗读,带领他们圈画部分生字,画出新词,让儿歌发挥多元教育功能。儿歌朗朗上口后,可以用手、用脚表达出节奏和情感,也可以发挥“小老师”带头作用,让演得好的学生领着大家表演。
儿歌表演运用得当,可以帮助学生有效转换注意力,主动进行行为暗示和跟进,同时促进多感官运动,享受儿歌朗朗上口的语言节奏感和肢体动作带来的愉悦感。学生边吟诵边表演,动作熟练之后,自然形成有趣的课中操,有效实现课堂动静交替,缓解学习紧张焦虑情绪,享受语言脉动带来的美感和游戏活动带来的快乐。
“儿歌课程”的育人效果明显。在儿歌学习中,新生渐渐成长为守秩序、懂礼仪的小学生。有的学生进入小学短短的一个月就发生了很大变化——每天早晨起床会自己穿好衣服、叠好被子,放学后还会自己对着课表一边哼儿歌一边整理书包。这门课程让学生及家长焦虑的幼小衔接适应问题,就在儿歌声中被轻柔地化解。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硅谷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