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9日 星期三
教学反思
“学了”不等于“学会了”
施 颖

    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单元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习作主题是“我想对您说”,通过书信的方式表达情感。基于单元学习内容和五年级学生的学情,我对学历案和教学设计进行了教学反思。

    基于真实阅读情境和问题情境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的开展离不开教学内容,学生素养的提高也需要学科知识作为载体。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材选取与目标达成有关的内容,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制定目标达成路径,为学生的“学会”提供可操作、可检测的依据。因此,在理解课标、把握教材基本理念的基础上,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增加、删减、补充、更新、重组等,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慈母情深》第一课时教学中,有两处学习资料的补充:第一处是进入文本学习之前,我先向学生推荐阅读梁晓声的散文《慈母和我的书》,这篇散文的推荐是基于我阅读了梁晓声的一本书《慈母和我的书:梁晓声给孩子的散文》,在这本书中发现我们的课文内容就节选于散文的第二件事。

    这篇散文的补充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了文本的来源,对“母亲支持我读书”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同时也推动了学生进一步思考,我们课文的题目为什么不直接用“慈母和我的书”,而是用“慈母情深”,这是基于真实阅读情境的问题提出,直指文本的深度探究,即“慈母情深”的“情深”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二处资料补充是探究“母亲的心是否和眼睛一样疲累”,这里我补充了梁晓声的另一篇散文《长相忆》。在阅读完之后,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会更加多元,也更加有理有据,答案是开放的,更能体会到作者笔下的一位母亲其实代表了一群母亲的形象,那就是《长相忆》中所写的:为了生活的女人,尤其是那些做了母亲的女人,普遍具有一种令人钦佩的不肯向命运低头的精神,这便是所有的伟大母亲身上散发出的优秀品质。在此基础上,我推荐学生去读一读梁晓声编写的给小学生阅读的散文著作《慈母和我的书》,由一篇课文的学习走向整本书的阅读,拓宽了阅读视野,丰富了情感体验。

    为学生“学会”搭建支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学习科学告诉我们,学习是与生俱来的,人天生就是爱学习且会学习的。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师的课堂教学应以“学会”为目标,以“会学”“乐学”为终极目标。根据学情,教师要在学生的疑难点、困惑处搭建支架,让学习过程“看得见”,帮助学生实现信息的自我加工和自主建构。

    在学习《慈母情深》一课中,学生对核心问题提出了这样的追问:哪些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体现了“慈母情深”。基于学生的问题,我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搭建解决问题的支架,通过梳理之前感受文本思想感情的方法,并结合“做批注”这一方式,搭建了解决问题的支架:边读边想象画面、圈画细节词语、做批注。而学习支架的落实是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稳步推进的,学生在小组中讨论、达成共识,将对细节词语的感受写在旁边,分享补充,这是个体参与情境互动、摸索如何会学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慈母情深”藏在工厂恶劣的环境中,我设计了“想象画面,进行创意表达”这样一个练习,在合理的想象中再次感受工厂让人压抑的环境,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振。

    在“我进厂找母亲”这一组场景中,关于工厂环境的体会是学生通过搭建小组合作学习完成的,那么在“我”找到母亲时,还有一组慢镜头的画面,这时就采取了由“扶”到“放”的学习方式,由学生根据学习支架自主学习,检验学生是否已经“学会了”,实现在课堂情境中最大化地“在学习、真学习”。

    创设具身学习的场域提升思维品质。《慈母情深》一课中有一个写作手法是学生第一次遇到,那就是“反复”。如何体会反复的表达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反复”的魔力。在体悟“七八十”这个词语时,我借助“七八十”台破缝纫机这样此起彼伏、震耳欲聋的噪声,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工厂的环境真的是非常恶劣,从而体会母亲工作的不易。“我的母亲”是一组慢镜头反复画面,这时就要借助学生已经做好的批注,通过恰当的点评推动学生发挥想象思考母亲“极其瘦弱”“脊背弯曲”“疲惫的眼睛”这些体态、动作、神态细节背后的原因,从而感受慈母的这份情深还藏在她日渐苍老的身躯和脸庞中。

    两次反复的体会,我注重带领学生走进真实的情境,通过听、说、动等多感官体验,获得本体感受经验,从而加深对抽象理论的理解。

    “教了”不等于“学了”,更不等于“学会了”,所以我们基于让学生“学会、学明白”,通过多次试教、了解各班学情所产生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审视研究学历案和教学方案,以便使这两者在融合的基础上立足学生立场,创设真实的生活或社会情境,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搭建通往新经验的桥梁,让他们在真实情境中解决真问题,经历“真学习”。

    (作者单位系上海市宝山区实验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