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纷繁复杂。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聚焦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了解和诊断?如何对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适当干预?如何做好教师心理知识的普及,避免师源性伤害等问题,坚持“区校两级协同、校内校外联动、团体个体互补、课上课下结合”的工作策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协同共育的新格局。 搭建平台,全域测评,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和平区紧跟国家、省、市教育政策,适时搭建和平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与管理平台,制订了《和平区推进校园心理健康管理平台实施方案》,形成科学规范的中小学监测量表。在做好前期设备调试的基础上,针对小学高年级、中学起始年级分步开展心理健康监测工作,并做好监测结果的分级处理,建立学生心理档案。2023年9月至今,依托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与管理平台为40所学校、2万余名学生提供了心理健康测评。同时,基于测评数据建立大数据预警系统,形成基于数据分析的“一生一案”和危机干预的有效路径。 此外,区域层面以省级课题“区域推进中小学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实践研究”为牵动,围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开展行动研究,破解工作中的难点问题,促进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发展和螺旋式上升。 分层推进,研训一体,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提供专业培训。多年来,和平区注重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育。一是通过专业培训打好基础,和平区先后组织开展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团辅等专业培训,200多名教师考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还在全区域开展班主任心理健康培训,让班主任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二是做好专业教师引进。和平区充分认识到优秀教师队伍是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保障,三年来通过高校直招、社会招聘等方式,新引进心理健康教师30人,专业教师的融入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迈上新台阶。三是开展分类培训。针对入职3年以内的新教师,和平区通过开展“五个一”活动,即在一年内完成一次公开课、设计一节微课、编排一部心理剧、研究一项微课题和梳理一份成长总结,促进新教师快速成长。 强化教研,关注课堂,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贯穿全学段。基于对各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及教师队伍现状的了解,和平区逐渐探索了适合区域实际的“一二三”教研范式,即一个导向——积极心理学;两种方式——课堂教学、咨询活动;三类内容——理论提升、教法研修、主题教研,常态化将其运用于教师研修全过程,使心理健康教研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同时,心理健康教研员带领教师深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教法及教学有效性,以心理健康教育“一校一课”活动为载体,分学段开展专题式教研活动、教学评比、优质课展示等,逐步形成和平区心理健康教育“两动四步”课堂教学法,使心理健康课有章可循,少了随意性、多了实效性。 不仅如此,和平区还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组建了心理健康核心教研团队,研发符合学生心理和生理成长规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分主题设计、分学段实施、分目标落实,形成了具有和平特色的心理健康全学段课程体系。 拓宽途径,创新实践,以特色活动打造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品牌。自2013年起和平区就开展校园心理剧展评活动,如今校园心理剧已融入教研活动中,是新教师成长必会技能之一。近年来,已有7部作品在省、市心理剧大赛中获奖。以“心海引航 放飞梦想”为题的中、高考考前辅导大型公益活动已开展了11年,活动采取辅导前调研学生情况,根据学生情况分配适合讲师;辅导中进行动态监控,了解学生情况,处理突发状况;辅导后对学生及班主任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活动反馈,从以学校为单位变成以班级为单位再到团辅活动,教师采取菜单式服务提供讲座、活动等多种形式的课程选择,如今已成为和平区心理健康工作的特色名片。 (作者单位系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