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倾听,是学校管理者的一种素养,是对他人的尊重与善待,也是人格魅力的彰显,更是全面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有助于科学决策,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 倾听,让文化有根。河南省中牟县朝阳街小学建校之初,为了更好地提炼学校核心文化,我多次通过个别交流、问卷调查、集体研讨等方式,倾听每一位教师的心声和建议,并与学生代表座谈交流。历时将近一学年,在全体师生集体智慧的碰撞中,我们凝练出了“让每一个生命都发光”的办学理念,确定了学校的“三风一训”,还设计了凸显学校文化标志的校徽,并赋予校徽丰富的内涵。 学校文化不是校长个人勾勒的空中楼阁,也不是外包公司的商业产品,而是师生集体意志的结晶,是在倾听师生心声过程中慢慢生长出来的生命符号,是扎根在每一位师生心中的生命自觉。倾听,让学校文化有根、有灵魂、有生命张力。 倾听,让管理有度。倾听师生的声音,能够更好地把握管理的度,避免过度管理制约师生成长,也能发现管理不及之处从而弥补。 关于教案撰写这项常规管理,是一个争议颇多的话题。我们学校针对该问题做了深入探讨,倾听一线教师的声音,综合各种建议深度剖析,最终确定了助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级备课法”,即教研组集体备课、备课组合作备课、教师自主备课。教研组集体备课遵循“四步三稿法”,并按照我们基于课程标准研制的“至简”课堂的备课工具撰写教学方案;备课组合作备课,就是备课组成员分工精细备课,合作完成教学方案的撰写;教师自主备课,就是教师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独立备课,可以是电子备课,也可以是纸质手稿,还可以在课本上批备。 倾听教师声音而研发的“三级备课法”的常规管理,有效解决了教案与教学“两张皮”现象,让教师把更多精力投入真备课上,让不同的教师得到不同的发展,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倾听,让制度有情。“法不容情”是大家的普遍认知。对于学校,规章制度就是学校刚性的“法”,是不能被轻易挑衅和践踏的。但是在学校管理中,有时也需要倾听“心”的声音,需要“依法融情”。 一次学校全体教师会上,一位教师毫无征兆地情绪失控,出现了与其身份完全不符的过激言行。当时,全场教师都惊呆了。那一刻,我却能理解她,因为一周前她找我倾诉过相关遭遇,所以我平静地劝她坐下来,会议继续进行。事后,我们召开了校委会,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倾听各管理者的看法,并与她同年级的教师逐一交流,与不同年级的教师代表交流,大家认为,按照制度必须有所惩戒,但基于心理安全还要对她有所保护。待该教师冷静几天之后,我与她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倾听她对这件事的认识,以及造成的影响和解决办法。最后,她自己决定有必要给全体教师一个解释,消除了这件事造成的不良影响。 该事件的妥善解决,正是得益于倾听不同的声音,既确保了制度的威严不可侵犯,又保护了教师的自尊不受伤害,更增强了同事间的相互理解和情感连接。 倾听,让心灵有家。在学校管理中,归属感的建立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有了归属感,人们才会感到安心踏实,才更有助于积极做事,促进学校全面发展。而建立归属感的首要前提则是倾听与共情。 一次,晚上九点多,有学生家长情绪激动地给我打电话,反映班主任不给他的孩子调座位。我先听了家长的倾诉,然后拨通了班主任的电话了解原委。原来,两个学生课上在一起爱说小话,影响周围学生学习,所以老师就把学生座位进行了微调,其中涉及该家长的孩子。老师苦口婆心地解释,家长依然不依不饶要告老师。这位责任心很强的老师,说着说着就哽咽了。 我安慰好班主任,又拨通了家长的电话。我对他说,首先感谢家长对我的信任,同时我也很理解为人父母的心情,想尽全力呵护自己的孩子。其实,教师和家长的心情是一样的,也想尽全力帮助班上每一个孩子更好地成长。所不同的是,家长看到的是自己的“一个孩子”,而教师看到的是班里的“每一个孩子”,希望家长能相信老师,并给予理解和支持。 家长并没有因此理解,而是强烈要求把孩子的座位调回原处,否则就去上告教育局。看家长如此执拗,我开始分析这样做的后果。一是正常调整座位是教师的职责和权利,教师没有过错,谁也不能强制要求教师必须把座位调回原处;二是教师已经了解家长的诉求,并答应会特别观察一段时间,如果有需要一定会调整;三是如果家长执意这样做,伤害最大的其实是自己的孩子,因为家长让孩子看到了一个不友好的世界,又怎么可能会有更好的成长…… 最后,家长表示尊重教师的决定,支持教师的工作。班主任也得以宽慰,对工作依然尽职尽责,对学生依然呵护如初。 我想,正是因为倾听,让彼此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心安,让心灵有了归属,有了家。 总之,学校管理需要倾听,学校管理者首先要做一个倾听者。倾听,生长出来的文化才有根,生长出来的管理才有度,生长出来的制度才有情,浸润出来的心灵才有家。 (作者系河南省中牟县朝阳街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