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八一红军小学(原“南路初等农业学堂”)成立于1907年,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学校立足师资育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评价育人的“五位一体”育人体系,把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把部队管理模式融入学校管理,把红色教育、国防教育融入课程体系。 师资育人——打造“校内+校外”的过硬师资队伍。学校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专兼职师资队伍,发挥驻地部队多、军人军属多、军工企业多等优势,开拓红色教育新阵地。校长任校内红色“指挥员”,选拔有潜力的学生担任红色宣讲员,建立红色教育骨干队伍,管理网络横向到底、纵向到边、覆盖全员;学校聘请抗美援朝老兵、军人、军工企业专家等为兼职“辅导员”,建起“红色讲堂”,定期开展军事授课;招募编外家长“志愿者”,成立红色教育团队。 课程育人——构建“线上+线下”的规范课程体系。学校坚持融合共享,站在学生视角设计课程,把落脚点放在育人上。建立“体验+教材”学科教学体系,把国防知识作为常规教学工作和长期教育任务,纳入课程计划,每学期安排不少于16节国防教育课;成立红色教育工作室,构建由低到高6个年级的课程体系,涵盖革命传统教育、军事常识教育、军事基础训练等方面内容;采取主动融入、学科渗透的方式,在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中链接红色故事、国防思想,让红色精神照亮学生童年梦想。学校组建“金字塔+网格”管理模式,将学校、年级、班级分别编成营、连、排,成立以董存瑞、杨靖宇、杨根思等英雄命名的少先队中队,引导学生树立争先恐后学英雄的正确人生观,形成“一班一英雄、一队一特色”的全新格局。学校还开辟“互联网+”教学新战场,引入大数据教学评估系统,建立红色教育网络课堂,常态组织微讲堂、微点评、微解读,以云端互动等方式实施动态多点同步教育。 活动育人——开展“课内+课外”的延伸实践活动。学校根据少年儿童认知和行为特点,用故事和体验将红色教育、国防教育化作可观可感可触摸的具体行动。学校开展模拟化活动体验,组织师生每周1次模拟战地军事训练;利用课间操组织千名军校学员打军体拳、跑自创操、练盾牌操;组织各社团开展激光靶射击训练、操作机器人和无人机、军事体能竞技等对抗性游戏活动;制作以国防科技为主题的火箭、航模等书画作品、手抄报……师生在参与中切身感受活动的趣味性。开展基地化拓展训练,组织师生到部队过军营开放日,体验军营生活;开展常态化主题活动,组建军歌合唱团、英雄故事团、军事游戏团等红领巾小社团,以听、说、演、练等方式调动多种感官;每年五月举办国防体育节等,学生既玩又练、既学又做,让英雄的精神、红色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 环境育人——营造“软件+硬件”的红色文化环境。学校抓住环境体现出来的思想性、可视性、传承性,挖掘利用驻地红色资源,丰富军事文化内涵, 军地合力打造红色校园文化。校园除了常规设计以外,还展示“齐齐哈尔舰”模型、放置退役报废三七火炮等军事装备,建成红色教育长廊、国防教育体验馆、军事体育馆和军事体验训练场。学校依托江桥抗战纪念馆、西满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建立实践基地,组织学生重走东北抗联路、解放英雄路,打造红色教育“路线图”,“穿越”时空感受苦难辉煌。 评价育人——健全“激励+约束”的长效制度机制。学校探索紧贴实际的运行机制,推动红色教育规范化、制度化。通过量化督导评价,明确红星少年、红星标兵中队评比细则,评比结果直接与师生评优晋级、选树先进挂钩,大张旗鼓上榜上墙上橱窗正面宣扬,通过检查评估和跟踪问效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在全校师生全身心的细研深耕下,校园呈现出了“五个全员”,即全员会唱红歌、全员会讲英雄故事、全员入编英雄中队、全员自律整理内务、全员健体打军体拳站军姿。学校相继有1000多名优秀毕业生参军入伍……红色教育在校园里枝繁叶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