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0日 星期三
行思行
让核心素养成为评价的价值归宿
杨丽君 孙晓彤

    在“双减”背景下,教育部明确提出“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但有些教师会就此陷入一个误区:不进行纸笔考试,那就搞一些活动,让学生“开开心心”地结束一个阶段的学习。事实上,尽管一、二年级取消了纸笔考试,但评价工作依然不容忽视。那么,采用何种评价方式既能跳出传统笔试的框架,又能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发展呢?

    最近,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昌平学校小学部一、二年级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乐考”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设计了兼具实践性、探究性、综合性的题目,为学生提供沉浸式情境,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展现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以此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学校在春季举办了“清春昌韵、大美中华”趣味运动会,要求每个班级选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为主题,展示其自然与人文特色。到了学期末,学校将这一活动延伸,以“即将到来的暑假,同学们期待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作为真实的评价情境,设计了以“大美中国之旅”为主题的跨学科“乐考”实践活动。这样的设计意在更有效地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实现学科核心素养与综合核心素养的协同发展。真实的实践是情境、问题与场景的综合体,只有真实的实践才能保证素养的培养是坚实、有后劲的。如何让实践更“真实”呢?

    情境要真实。在“大美中国之旅”的跨学科“乐考”中,教师创设了一系列真实、有利于激活学科实践的认知情境。例如,与“旅游咨询公司”沟通确定适合自己的旅游行程;借助确定方向与位置的方法设计更佳的旅行路线;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并应用交流和沟通的技巧与当地人进行友好且深入交流;理性选择参观景点、购买土特产等。

    问题要真实。基于真实情境,各学科教师充分细化核心问题,设计符合主情境逻辑且能够实现本学科知识与技能、思想方法迁移的认知关键问题。例如,在旅游咨询公司,学生需要回答“where do you want to go”(你准备去哪里)、“How do you go there”(你计划怎么去那里)、“What’s in your bag”(你的背包里有什么物品)等问题;在旅游地点推荐时,学生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是“你的家乡有什么特色”;在旅游规划时,学生需要回答“如何规划好旅行中的一天”“如何理性购买特产做礼物”等关键问题。这些真实的问题考查了学生的英语发音、口语表达能力,语文学科信息提取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数学学科“100以内加减法”“时、分、秒”“方向与位置”等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量感、空间观念等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关键问题的设计要融知识技能与情感体验于一体,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提高认知的平台,这是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支点。

    环境与场景要真实。为了让学生沉浸式体验“大美中国之旅”,教师以真实场景还原的方式打造“旅游咨询公司”,策划旅游城市主题宣传展览。为此,教师成立了三个工作坊:设计工作坊、布展工作坊、考官工作坊。设计工作坊主要成员是美术教师,他们设计出8个旅游城市的宣传易拉宝,图文并茂、创意精彩;布景工作坊通过图片、实物、文字介绍及学生小导游讲解的方式多元展示城市特色;考官工作坊负责根据学科“乐考”方案设计相应的道具和题卡。通过3个工作坊的协同努力,学校构建了足够真实的旅游“博览会”情境,呈现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美景、历史与人文艺术风貌,最终为学生提供了深度沉浸式的情境体验。

    这次“乐考”活动从真实的校园生活出发,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呈现学生的理解与迁移成果,实现了所知、所学、所获在沉浸式、跨学科、重实践的主题活动中的迁移与应用,让核心素养发展成为评价的价值归宿。

    (作者单位系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昌平学校)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