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山东电视台推出了“宝藏教师”节目,来自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实验中学的一名地理教师左右开弓画出精准的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仅用时3分钟。学校还有一名美术教师,可以用5分钟时间在黑板上画一幅彩色粉笔山水画。这两名“宝藏教师”的教学绝招经过微信、电视等媒体的传播赢得了社会关注,被其他学校学生羡慕地称为“别人学校的老师”。作为一名思政教师,我更多是在思考这两名教师“绝招”背后所蕴含的思政要素,以及学科思政渗透所需要坚持的原则。 润物无声是学科思政渗透的有效方式。思政教育要落实“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原则,因此要在教学中挖掘各个学科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比如,山水画表面上看只是一种画法,实际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中国画也是彰显文化自信的一种方式。上述美术教师的教学绝招就会让学生渐渐喜欢上国画,进而喜欢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以其精湛的学科素养带动学生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在知识传授的同时自然实现了学科思政渗透,这种效果要好于简单的道理灌输。 学科知识是学科思政渗透的有效载体。学科思政要落实“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原则。学科思政渗透的主渠道是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价值观引导寓于知识传授之中——只有以学科知识为载体进行巧妙渗透,教学效果才能事半功倍。比如,学生在欣赏教师所画的粉笔山水画的同时,会不由得赞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喜欢一名教师到喜欢一门课,再到接受这门课所体现的价值引领,这就是学科思政渗透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又如,学生看到地理教师画出精准的中国地图,既能感受到作为一名学生要养成做事精准的习惯,同时又能感受到地图精准的背后是一种版图意识和一种国土意识。当然,以学科知识作为载体进行思政渗透,必须讲究适切和自然,随意拔高或者生拉硬扯只能使得教育教学效果适得其反。曾经听过一节初中生物课,讲的是“发生在肺里的气体交换”,在课堂教学结束时,这名教师放了一个关于防溺水的警示片。由于缺少有效衔接,所以课堂环节间的过渡显得非常生硬。同时,以学科知识为载体的学科思政渗透也不能过滥,要做到“有度、有法”。课标和教材在编写时已经有了学科思政渗透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正确领会、巧妙呈现,以自身的学科素养和教学艺术让学科思政真正实现自然浸润和自然渗透。 教师素养是学科思政渗透的关键因素。“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教师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学科教师,教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因素,是学科思政渗透的直接实施者,教师自身的素养和水平决定了学科思政的渗透效果。思政课教师通过讲好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应通过课堂进行学科思政渗透,与思政课教师同向同行,帮助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教师学科思政渗透的效果取决于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育素养,上述两名教师通过他们的学科素养潜移默化地实现了学科思政渗透,从而实现了学科素养与思政教学的有机融合。因此,教师要提升学科素养和教育素养,以其过硬的教育教学能力形成自己独有的绝招,从而感染、引领学生,达到“不仅教好书,更要育好人”的教育效果。 学科思政承载着育人功能,学科思政渗透必须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在实施过程中需要遵循思政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学科教学的基本规律。“宝藏教师”的绝招所产生的思政教育效果也说明,学科思政渗透要想真正有效,需要教师提升学科素养和教育素养,需要拥有融通的思维,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找准学科思政渗透点,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实验中学,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创新素养专项课题“中小学大思政课程创新实践能力融入途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22CYB1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