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大思政
充满“乡土味”的道墟记忆
陈炜炜

    近日,一套以“道墟记忆”为主题的文创徽章正式发布,熟悉的景物、真挚的文字再度勾起了道墟游子的思乡之情,也让许多道墟的80后、90后开启了童年的记忆。这是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道墟街道中心小学师生继去年推出“道墟古桥”主题明信片之后创作的第二期家乡文创作品。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创新思政教育形式,丰富思政教育内容,让思政教育进一步本土化、接地气。

    以乡土文化为思政课铸魂。乡土是民族文化的根、国人的精神源泉和心灵归宿。道墟是典型的水乡农村,更是一座千年古镇。吴越文明给这里留下了道不尽的人文历史,除了古桥、称山、台门、师爷文化,还有如“称炭炼剑、卧薪尝胆”的胆剑精神,“苦练七十二变、笑对八十一难”的猴王精神等。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为思政课从校内走向校外打下了坚实基础。

    2023年初,学校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政课,尝试开展“乡土文化+思政”,将目光聚焦于道墟8座有代表性的古桥。以熟悉的乡风乡景为课程资源,学生探索乡土文化的热情空前高涨。学校又趁热打铁开发了“家乡的称山”“家乡的老街”“家乡的美食”“家乡的记忆”等一系列富有乡土特色的综合课程,让学生真正在认识家乡中爱上家乡,在了解家乡文化中传承文明,让古老而传统的乡村文明得以赓续,为基于乡土文化的思政课铸魂。

    乡土文化本身不会说话。学校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与家乡的一水一桥、一山一人“同频共振”,这便是道墟教育人追寻的本土化思政课。

    以学科融合为思政课增色。上好这堂基于乡土文化的思政课,需要学校树立大教育观,将丰富的乡土资源探究活动融入道德与法治、语文、美术、数学等各学科教学,同时结合学校班队课、少先队活动、升旗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主题教育、德育类课程资源形成教育闭环,让学生在充分感受家乡的深厚文化底蕴、新时代发展朝气的同时,牢固树立文化自信,培育学生爱国爱乡之情。

    过去的一年多,学生在语文、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的带领下,围绕乡土文化开展了多学科探究活动。“原来了解古桥可以用到数学知识,我学会了用脚步丈量桥面长度”“与古桥邂逅,我变成了小导游”“我画的古桥图被制作成会‘说话’的明信片”……就这样,小桥流水的道墟老街、越王勾践称炭铸剑的称山、全记台门和章氏猴戏互为映衬的猴王馆、布满藤蔓的明代古桥祥麟桥等,都变成课堂上的“乡土明星”,师生用特别的方式与它们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以文创作品为思政课添彩。展示学习成果既可以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提高自身能力,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升。因此,师生在历时一个多月的探究后推出了文创产品《跟着“道儿兔”探古桥》有声明信片。这套明信片是学校对家乡古桥文化的探索和致敬,也是这堂基于乡土文化的主题思政课的重要成果之一;前不久,学校又发布了一套精心设计的徽章文创礼盒“道墟记忆”。国家一级演员、著名道墟乡贤章金莱(艺名六小龄童)见到徽章后表示:“这个主题名字取得挺好,以一套徽章留住道墟记忆的创意非常了不起,8枚徽章都是满满的家乡记忆。”为此,章金莱还为活动手书主题名字。

    除了8枚徽章,礼盒里还有一本名为“道墟记忆”的小册子。这本类似于“说明书”的小册子,既有学生的绘画作品、搜集到的资料,也有他们参与活动的心得、感悟等,将学生的活动表现尽可能全面、立体地呈现出来。

    “第一次走进新屯南村的时候,我被干净的道路、美丽的风景吸引了。在村里走走看看,在桥上沐浴阳光,我的家乡原来这么美!”五(2)班学生施瑶在感悟中写道。

    “活”是乡土教育的最大特点。也许一些乡村学生的知识面不广,但他们的乡土知识和生活经验丰富,动手实践能力可圈可点,加上文物古迹、劳动场景、山林田野等丰富的教学资源,辅以体验、参与、观察、实践等活动,师生用脚丈量家乡、用心感应时代。这样“乡土味”十足的思政课堂,让学生觉得更有内涵、更富魅力。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道墟街道中心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