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事 我只带过一届一年级。带一年级时,我只做了3件事,除了亲子活动之外,每天坚持做的就是阅读半小时,每天写1篇日记。 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写字量少,我们以“口述日记”的形式进行——学生说,家长记录下来然后发群里。每个学生都是作者,也都是读者。家长既是读者,也是评委。每个家长把日记发群里,每个家长都参与点评。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学生开始用日记本手写日记。因担心书写速度慢影响休息,我把每天一篇日记改为一周至少3篇,当然也鼓励他们每天1篇。我设计了表格,每天写1篇日记的会统计在册。一周奖励7分,还有一张“写作达人”的奖状。如果日记被当作范文在全班分享,根据分享的次数,一周达到3次,授予“小作家”称号。一个月累计,分享达到15次,奖励图书一本。 这个“政策”一出台,原本一周交3篇日记的学生基本上能做到天天动笔了,而且每个学生的日记都会用到让我们出其不意的词语,为日记增色不少。 莉的日记选材丰富,语言灵动,让我百读不厌,这一点让我感到很意外。没想到她才读一年级,语言却那么丰富,我不知道她什么时候积累了那么多好的词语。只是有一点让我不甘心——那就是只有她不为我的“奖励”所诱惑。其他学生都期待着每周领取奖状,从“写作达人”升级到“小作家”,但她好像从小就“看淡名利”——不能坚持天天写,一周最多写3篇,只能说按质按量完成任务。虽然数量上达到了,质量也上乘,但我还是“不甘心”,我不满足于只是在班上宣读她的日记,也不满足于仅仅把她的日记张贴上墙,更不满足于给她的作文投稿,我希望她能和其他同学一样坚持天天写,想把她朝“作家”的方向培养。 为了激发莉的写作内驱力,我得想个办法让她每天坚持写才行。一次夕会结束,我照例念学生的日记,这成了每天夕会后的“固定节目”。这一次念的是周末日记,一共3篇,莉的每一篇都写得生动精彩,我一边念,一边点评她的日记哪里写得好。当我点评时,突然瞥见莉的脸上闪着自豪的光彩,那神情突然让我找到了让她每天坚持写日记的“灵感”。念完日记后我在班上宣布:“全班同学的日记很多都写得不错,特别是莉的日记,我最爱读了,你们喜欢听老师念她的日记吗?”“愿意!”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那有什么办法能天天听到老师念她的日记呢?”“老师,我有办法!让她天天写!”学生一边出着主意,我一边用眼角的余光看着莉,想看看她有什么反应。果然是高兴的表情!真是太好了!我接着有点“担心”地问:“不知道莉是否愿意天天写呢?如果她不愿意,那你们就不能天天听到老师念她的日记了。” “何雪莉,你天天写日记,好吗?我们想听老师念你的日记。” “何雪莉,你一定要坚持天天写呀!要是我有你这么会写,就一定坚持天天写!” “那——”我眼睛望着何雪莉,问:“你能做到每天坚持写吗?不仅是同学爱听,我也想天天看你的日记。” “能!”她站起来坚定地回答。 “那就好!期待你能写出更多好日记。” 从此以后,莉每天都能交上来一篇优秀的日记。这日记的内容来自她的生活,包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每一篇依旧那么精彩,没有因为篇数的增加而缺少神韵。 我的愿望达成了!仔细回想,莉能坚持天天写日记,主要在于老师和同学对她日记的态度转变。原来“要你写”是一种命令,而“我想看”则不同,这是一种对她的认可,一种表扬,一种赞誉。 有些时候,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变“要你写”为“我想读”,以此激发学生写作的内驱力。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远安县振华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