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8日 星期三
强师·奠基 | 构建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②
培育未来教育创新者
——探索中国特色跨学科师资培养模式
张佳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强教必先强师”,强调了教师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并特别提出“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必要性,这涉及教师职业地位的提升和优秀人才的持续从教。为此,教师需要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并勤修仁爱之心。这些改革旨在培养具有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大先生”,从而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的跃升和质的变革。这一变革与当前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密切相关。20世纪90年代,迈克尔·吉本斯提出“知识生产模式II”,区别于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知识生产模式I”,揭示了跨越学科界限的新知识生产模式。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驱动下,第四次工业革命正推动高等教育加快学科交叉融合的步伐,基础教育领域也面临深刻转型。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中,要求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通过主题整合多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这标志着跨学科学习已从个别学校和地区的试点探索上升至国家课程层面,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对跨学科教育的重视反映在一系列政策文件中,2023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不仅强调了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还提出了行动计划,包括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加强师资培训,以确保教师能够有效实施新课程。此外,教育部还启动了多个教师教育项目,如“强师计划”“国优计划”“本研衔接师范生公费教育”等,以支持师范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增强师范生的跨学科教学能力,努力造就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跨学科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能够突破传统教育体系中单一学科的局限,通过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开启新的知识发现和创新见解。这种教育模式区别于多学科教育,后者虽然涉及多个学科,但各学科内容并置,往往独立操作,缺乏深度的交互和融合。相比之下,跨学科教育更加强调学科间的有机融合,通过创生全新的理论范式、研究方法和认知框架,从而推动知识的创新和应用,特别适合用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复杂多变的问题。特别是“教师教育学”已正式列为教育学下的二级学科,跨学科教育也适合教师教育学的特点。

    舒尔曼1986年提出了“教学内容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PCK)的概念,这一理论成果极大地改变了学术界对教师知识结构的理解。PCK强调,有效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师深入掌握学科内容知识,更需要将这些内容知识与教学方法有效结合,转化为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活动。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跨学科主题学习成为新课程方案中推荐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在保持学科立场的同时,通过主题整合打破学科界限,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实施这种教学模式,教师需要运用特殊的跨学科教学内容知识,将本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结合,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命题、相关的案例分析以及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此外,跨学科教育还强调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出发,理解并应对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这需要教师不仅掌握深厚的学科知识,更要具备跨学科整合的能力,能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联系,设计能激发学生创新和批判性思维的学习活动。教师的这种能力,特别是在使用新教材和新教学理念方面的适应性,是新课程方案落地的关键。

    在高等教育领域,“交叉学科”成为我国第14个学科门类。在加快交叉学科建设鼓励学科交叉融合的背景下,师范教育中复合型教师的培养也成为发展趋势。研究表明,当教师在职前参与这类活动时,他们在设计和实施基于探究的跨学科单元方面的能力会显著提高。因此,教师教育的课程设计应包含跨学科的元素,帮助师范生理解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逻辑关联,并认识到学科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这一点在国际上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实施,如芬兰、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教师教育都将跨学科教育作为教师职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也在通过政策调整和课程创新,推动师范教育的本土化改革,以培养能够满足未来教育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自2020年起,教育部开启“高素质复合型硕士层次高中教师培养”试点工作,探索如“物理学+教育技术”“历史学+思想政治教育”“化学+生物技术”及“历史学+地理科学”等不同组合方式的本硕衔接教师教育培养机制。2023年教育部进一步通过“国优计划”进行教师教育跨学科的创新探索,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中小学培养研究生层次优秀教师,确保“国优计划”研究生具备卓越的理工科专业素养,同时通过系统修习教师教育模块课程,重点为中小学培养一批研究生层次高素质科学类课程教师,加强基础教育阶段创新型学生培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在跨学科教育领域,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教育的可接入性和互动性,还极大推动了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创新。数字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为跨学科教学提供了全新的工具和平台,使教师能够更加高效地整合各学科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加丰富和动态的学习环境。这种技术的集成使得从不同学科获取和整合信息变得更加便捷,学生可以在一个互动的平台上接触到来自不同学科的知识,比如在一个项目中同时运用数学模型、科学实验和历史分析。此外,教师可以利用在线资源、虚拟实验室和数字图书馆,将传统教材转化为更加生动、强调互动的学习经验。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也促进了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师范教育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特别是在培养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方面,与国家的战略需求密切相关。政策支持是推动跨学科师范教育发展的关键。2024年秋季学期,基于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编制的新教材将投入使用。因此,未来可以通过制定与更新教师教育的政策和专业认证标准,确保教师教育的质量与基础教育改革同步。这包括将跨学科能力培养作为教师资格认证的一部分,确保师范生都具备基于主学科的跨学科教学能力,涵盖命题能力、作业设计能力、案例分析能力与教学策略等能力。同时,可以鼓励师范院校开发集成多种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课程,如融合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和艺术的STEAM教育等。目前我国不少高校推出了“微专业”,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围绕某个特定专业领域、研究方向或者核心素养开设的课程群。“微专业”可以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提炼开设一组核心课程,这也为跨学科教师教育发展提供了思路。如苏州大学开设的“教育领导+”“教育科学+”微专业,涵盖教育、法律、心理、艺术、科技等课程组,探索“1+X”的跨学科教师教育类微专业。同时,还需要增强相关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如通过跨学科项目、实习和社区合作,使师范生能在实际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提升教学实践能力。

    在全球范围内,跨学科教育已经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202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全球报告《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指出“一项新的教育社会契约中,课程应来源于丰富的公共知识,并包含生态、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学习,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和生产知识,同时培养他们批判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学法需要反映跨学科性,因为地球上的问题和谜团也不会把自己局限在学科界限之内”。虽然各国教育体系和文化背景不同,但跨学科教育的核心目标——即培养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学生是一致的。在我国,政策支持和课程创新正致力于确保基础教育能够适应未来教育的多元需求,从而为国家的教育现代化和社会战略需求培养关键人才。在新的课程方案下,基于主学科的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的培养构成了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将会促进教育创新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显示了中国在全球教育改革中的积极参与和贡献。

    (作者系苏州大学师范学院副院长、东吴智库研究员。本文为苏州大学2023年度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重点项目“跨学科视野下高校‘微专业’建设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