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今年两会,“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如何做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已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当前,增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和福祉,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高质量发展,我们认为还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完善心理健康工作顶层设计,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在贯彻落实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精神的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工作体系,进一步明确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四位一体”责任体系,举全社会之力提升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思想认识上,要将心理健康工作置于各级政府和中小学校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并进行履职尽责考评;在工作体系上,要遵循心理健康工作的逻辑规律,构建完整、闭环、协同、畅通的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在保障机制上,要通过立法管理保障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科学有序开展。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强调家庭责任,提高家庭参与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的积极性。加大资金投入和资格认证力度,确保提供规范合理、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救助服务。推进家校协同,加大宣传并切实提升学生、家长和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素养。加强心理健康科学研究和医院心理(精神)科的设置,最大限度满足青少年的诊疗需求。开通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转诊绿色通道,减少心理健康服务等待时间,提升服务效率与诊疗效果。 加强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工作能力水平。打造一支品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过硬、素养一流的专业化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一是省级政府要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编制好中小学心理健康专业人才需求发展规划;二是要设置专职岗位编制,配齐配足中小学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并将其作为文明校园创建评审的前提条件;三是要逐步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和认证标准,保障心理健康专任教师的专业性和能力性;四是要建立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体制机制,提升心理健康工作时效性和应急处置能力;五是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工作,定期组织区域内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教科研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知识技能和应急能力。同时,畅通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的职业发展渠道,提升岗位吸引力和教师工作积极性。 加快研制心理健康测评工具,制定符合我国青少年特点、分学段的心理健康测评量表。中小学心理健康测评是掌握学生心理健康动态、衡量心理健康工作质量的必要举措,是“四位一体”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因此,要加快研制分学段、适合我国青少年使用的心理健康测评工具。首先,可依据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的身体发育特征,分别研制出适用于不同年龄群体的心理健康测评量表;其次,要组织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日常筛查和每学年开学的心理健康普查,精准掌握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统计技术建立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档案数据库,并进行动态更新;最后,要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科学研究工作,力争运用科学有效的测评工具和评估方法指导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 开发心理健康工作新方法,为学校提供系统、整体的工作模式。要充分调动学校及周边社区的各种资源,从整体上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和文化,将针对所有学生的通用课程方法(普遍干预)与针对面临风险学生(选择性干预)或经历心理健康困难学生(指示性干预)的定向干预相结合,共同促进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福祉。一是营造整体、系统的支持性校园文化,成功识别学生早期阶段的需求,以便学校采取预防措施;二是提升普通教师和心理健康专职人员的心理健康素养,提高工作效率和敏锐性;三是通过常态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日常心理健康活动,促进学生良好心理习惯的养成;四是通过学校专业人员识别发现、日常筛查、学生家长和学生朋友的披露确定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五是科学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充分了解学生需求情况,提高后续工作的针对性;六是做好诊疗与转介,对于确需转介到专业机构接受治疗的学生,要为其家长提供指导路径服务,减少转介等待时间;七是随时做好学生复学就读的服务保障工作。 (作者单位均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