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04日 星期三
跟着课文去旅行·苏轼《石钟山记》
石钟山断想
李吉安

    中学时读《石钟山记》,想苏东坡夜探石钟,泊舟石壁,就很神往。工作后,总算有缘去了石钟山。这一天,我们从庐山市(原名星子县)至鄱阳湖边。眼前万顷碧波南流而来,黄浊的长江东向而去,江流汇合之处浩浩荡荡,波澜壮阔。遥望湖面,但见秋阳之下,石钟山双峰耸立,鄱阳湖水拍石击,如银练簇雪。

    轮渡到湖口双钟镇,我就上了石钟山。正门进去是“怀苏亭”,亭内一块两米多高的黑色水磨石上刻着方巾长髯的苏东坡画像,背面则是他脍炙人口的《石钟山记》。史书记载这位宋代大文学家曾三次来湖口,《石钟山记》是他元丰七年第一次来湖口时所写。

    先游绀园,这是石钟山不临江的部分。园中有“一亭高峙豁双眸,横镇西江未许流”的锁江亭,有“树小花欹撑怪石,亭疏院敞补回廊”的浣香别墅。桃花洞尤有滋味,“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果然是陶渊明描写的那般境界。几步出去,眼前已是一方碧池、几竿瘦竹。环顾四周玲珑剔透的假山,虽是人工所为,却也巧夺天工,颇有置身于桃花源中之趣。不远有“归去亭”,亭中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晋书》说陶渊明为彭泽令八十余日就挂印归乡。据今人考证,彭泽县即今天湖口县江桥乡,离石钟山不远,仅一二里而已。

    出绀园,经紫云廊踏上观景平台。这里有船舶亭、江天一览亭、清浊亭等建筑,都在临鄱阳湖水的悬崖峭壁上。再往下走,就是天灯塔、矶头石、泛舟崖。那是苏东坡与其子苏迈月夜泛舟之处。我去了清浊亭,远望此亭,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建一突兀矶石之上。亭有一联:“江湖水分二色;石钟浪击千年。”江湖汇合,水天空阔,烟波浩渺;两道水流,清浊分明,滚滚滔滔。

    我长长地望着这奇瑰壮丽的景色,一个戴眼镜的中年人不知什么时候已在亭上。他是本地人,我笑着与他搭话。他告诉我,江浊湖清约50里始混而为一,又说不远处那座山是上石钟,我们所在之处是下石钟。我这才注意到双钟镇那边也有一座山,峰峦叠翠,上尖下圆,同样状似伏钟,湖口县址双钟镇得名即此缘由。平常游人所至是下石钟,苏东坡《石钟山记》所记亦是下石钟,于是下石钟叫了石钟山,上石钟却渐被世人淡忘。觉得世事真是不公。

    中年人是本地一名中学教师,听口气常来下石钟,他建议去泛舟崖边新近开凿出的聆音台赏玩。我随他踏着石级一步一步下去,石级尽头就是聆音台了。站在聆音台上,我看到极远处似乎有一条线,既而渐近,有微波浪花,一会儿波浪已到脚下;又有石崖石罅,水石相搏,涌浪吞吐,却又悄无声响——问那老师,也说不清。

    我后来才知道,石钟山如钟之声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听到的。那要什么时候才能听到呢?苏轼不是说“古之人不余欺”吗?欺余啊。原来石钟山得名有几种说法,“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只是其中一种,这是以声命名;此外还有以形命名,还有形声兼之命名。千百年来,古人已经为此聚讼不清,看来我们今天也只能姑且都信了吧。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衢州市第三中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