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8日 星期三
改革激发区域教育活力
汤雪平 严沛霖

    “梁溪”自古为无锡的别称,尊师重教氛围浓厚。近年来,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以改革撬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形成了有效的区域课改推进机制,学校“不愿变”“不敢变”“不会变”的现象得到有效转变,区域教育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教学成果。梁溪区被评为“江苏省教育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大型系列研究成果“深度学习、梁溪表达”丛书正式出版。

    用组织思维重建课改秩序。自2016年城区合并设立梁溪区,伴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梁溪区的基础教育发展也出现了新的问题。通过对学生、家长和学校三方面的调研,梁溪区教育发展存在着“上好学”与现有办学水平难以满足的现实矛盾,学校基础教育存在路径依赖、动能不足等诸多问题。特别是在课堂教学层面,依然存在着育人立意不足、核心目标游离、惰性知识泛化、活动过程被动等问题。面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梁溪区以“集团化办学”为突破口,以课堂教学改革系统推进为助力,力求优质教育资源“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同步实现,进而带动全区教育事业均衡优质发展。

    针对学校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梁溪区集团化办学重点实施教研联动、课改联推、项目联建三项举措,通过教育集团总校和成员校统一教学常规、联动开展教研活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聚焦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中的核心问题带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再依托集团校的重大项目引领学校全面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实现。集团化办学不仅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互助,助推了集团校优质教育理念的辐射与落地,更在系统推进教育改革实践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用系统思维勾画课改蓝图。为了解决国家课程转化落地中学校和教师“不愿变、不敢变、不会变”的问题。2018年,梁溪区提出“深度学习·思维课堂”的课改主张,陆续出台《梁溪区中小学“读书+”活动方案》等指导性意见;同年,为进一步深入推进教学改革,提出“学得进—想得透—用得出”深度学习9字诀,要求学校把握课堂教学现状,将问题清单转化为教改项目,创建基本范式及若干教学变式,进而形成丰富多彩的教学样态。2020年,提出以“混合型学习”“课堂观察”“课题进课堂”“命题改革”为突破口,优化资源平台、主题教研、课题研究、教学评价设计。2022年,在五年的区域探索和学校实践基础上,形成了梁溪区“1+3+X”的区域课改机制,全方位推进区域课改工作。

    用创新思维破解课改难题。面对“核心素养落地难,教学评价跟不上”的难点,梁溪区重点把握“自主学习任务单”与“作业和考试命题设计改革”两大动力引擎,举全区之力研制出每一学科、每一课的“自主学习任务单”,驱动区域课改从理念设计、内容设计走向学习行为设计,也标志着区域课改从教师单兵作战走向团队协同作战,实现课改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教师、全区域覆盖。

    同时,梁溪区教育局将学业水平考试与专项素养调查有机结合,着力构建“以评促教”“教学评一体化”的评价新生态;按照各学科核心素养的描述,提炼关键指标,构建表现性评价框架,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引导和帮助教师准确把握教学深度和广度,开启教学评价发展新局面。如小学语数英研训员经过认真学习思考,撰写了《梁溪区小学语数英学科作业多样化设计指南》,对语数英学科中不同类型的作业设计提供了多样化的实施案例与建议,并以此作为全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创新举措,指导学科教师在作业多样化设计上下功夫,有效提升常态课教学效率。

    用成长思维引领教师发展。坚持“在课堂中发展教师”的理念,梁溪区依据新课程理念及区域教学主张,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主题教研活动,逐层、逐步设计序列化校本研修“主题链”,确保教研主题不脱离教学一线。尤其重视“专业化解读教材”和“教材二次开发”的教研行动,将专业化解读与任务单设计、教学样态改进、表现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教研活动成果迅速转化为教学生产力。此外,梁溪区加强新型教育智库建设,构建跨地区、跨领域、跨学科的协同创新体,实现组织内知识、人才、技术、信息的共建共享及与外部相关机构之间密切协作。还依托“高校支持教师专业发展”项目,让专家以“进课程、进课堂、进科组”的方式进入到真实的课堂教学场域,并定期举办特级教师、名教师的教学主张研讨活动及区域、学校课改推介活动等,立体构建“梁溪教育大讲台”,由此将教育智库落实到每一所学校、每一间教室。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