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09日 星期三
“科学教育大家谈”走进长三角
本报记者 万景达

    在第75个国庆节到来之际,9月26日,由教育部宣传教育中心、安徽省教育宣传中心主办,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师报承办的“科学教育大家谈”活动在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举办,本次活动聚焦科学教育发展现状,邀请多位长三角地区的专家校长探讨科学教育改革创新和未来发展方向。

    将科学家精神融入科学教育

    广口瓶上面是用橡胶塞连接的一个漏斗,外面用杯套套紧,然后往里面加入红色的墨水,水却没有流下去。把堵住的吸管从漏斗中间插入瓶中,手松开吸管,水慢慢流下来了,用手堵住吸管,水又停了……科学教育大家谈现场,来自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科学教师徐大志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道理。

    科学教育,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我会在课堂教学中模拟、还原学生生活经验的一些场景,这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去探索,提高他们的兴趣。”徐大志说。

    在江苏省南京一中,学校专门为学生设计了“智造社”和“创做坊”,学生可以在里面天马行空地设计和建造机器。一组学生去年设计了一辆卡丁车,可到目前为止也未能制作出成品。“我觉得这些并不重要,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有一个目标,即使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在失败中他们也学习了很多科学知识。”该校校长朱焱认为,“过程大于成果,方法大于结论,开放重于锁闭,这体现了科学家精神。”

    那么,如何让科学家精神融入科学教育?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顾明远也认为,学生是在活动中成长的。”安徽省合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叶传平认为,科学家精神融入科学教育的基本路径是让学生在“做”中“学”。“教育要与科学技术、工程融为一体,科学教育必须以科学为牵引,以技术教育为核心,以工程落地为结果,让学生在科学技术和工程的体验中真正感受到科学的魅力,进而体悟到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

    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而言,要培养他们独立想、自主做和科学研的精神。“也就是说,他们可以大胆地去畅想、设想,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变为做法,让做法在研究的过程中变为科学教育的章法,从而建构自己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认识。”叶传平说。

    用好科学教育资源

    科学教育需要资源,请进来和走出去至关重要。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10年前就开始采取走班制教学,目前可选课程已经拓展到近100门,“每年9月选课的时候,近5000名学生10秒钟就可以把所有热门课程选完。”该校党委书记张如华告诉记者,这些课程资源很多来自大学。学校利用安徽师范大学的人才和科技优势,邀请专家团队指导特色课程的设置,陆续开设了创意编程、航天筑梦、科学小院士、科学农场等特色科学课程。

    “我们地处上海松江,毗邻的科技园区仅‘专精特新企业’就有1200多家,另外还有2600多家高新企业,这些都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来自企业的科学资源。”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校长李凯告诉记者,同样作为大学附属中学,该校学生也可以通过预约使用大学实验室等科技场馆。

    南京一中今年毕业的邓双(化名)考入了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这与三年前该校开设的第一堂“院士1课堂”密不可分,当年这堂课请到了南京大学教授周志华。“邓双当时就是讲台下的高中生,听完这个讲座后,他便立志要做周教授的学生。”朱焱说,“院士1课堂”计划邀请100位院士走进高中,系统面向学生开设校本科学课程,目前学校已邀请到“嫦娥之父”欧阳自远院士、参与“中国天眼”建设的武向平院士等,内容均是基于高中阶段的学科知识。“‘院士1课堂’其实是三堂课,即科学类的普及课、大思政课程和生涯规划发展指导课。”

    但整体来看,基础教育中高质量的科学教育资源还比较欠缺,尤其是在广大乡村及中西部地区,如何让那里的学生也享受到同样的科学教育资源?叶传平认为,依托目前蓬勃发展的数智教育,如卫星联校、同步课堂、网络教研、双师课堂等形式,可以在学校之间架设资源流通的桥梁;通过线下连接也能加强校际资源互补,如现在合肥市区与四县学校之间的各类发展共同体和学校集团化的发展,能够实现科学教育资源融通,提升弱势地区科学教育品质。

    优秀的科学教师从课堂上来

    什么样的教师算是优秀的科学教师?在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李宜江看来,一名优秀的科学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丰富、与时俱进的科学知识,求真务实、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不怕失败、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乐教善教、启智润心的教育情怀等能力,还需要具备三个“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涵养学生未来思维,更加注重激发学生问题意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针对师范院校,李宜江认为培养科学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即要注重培养师范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厚植师范生的教育情怀,牢固树立他们立德树人的初心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涵养师范生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在浙江省绍兴市柯灵小学,教师们自主开发了多种科学教育课程,其中包括科学家课程、STEM创课课程、科学研学课程等,但如此丰富的课程,所需师资从哪里来?

    该校党委书记金华星告诉记者,除了常规配置的师资外,学校的信息科技、数学、劳动等课程的教师也可以转化为科学教师。学校还会从校外聘请科技辅导员和志愿者补充力量,其中不可忽视的是学生家长。“我们始终觉得家长是编外科学教师的重要力量,科学教育也需要家校共育。”学校通过多渠道组建科学教师队伍,支撑多样化课程,满足孩子多样化需求。

    而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除了从大学和企业聘请教授和技术人员作为专家顾问外,地区不同学校之间也会成立教学联盟,校与校之间的师资、实验室和课题均得以实现共享。

    “优秀的科学教师从课堂上来。”作为常年在一线授课的科学教师,徐大志认为科学教师最主要的阵地在课堂。他的经验是把每一节科学课上好,认真备课、设计一些学生能够参与体验的活动,布置开放性的实践活动等。

    此外,科学教师自身也应该多参加一些专业的教研活动。“希望能分学科、分领域,系统地给予我们相应培训。”徐大志建议。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