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劳动教育更有趣、更有用,江西省新余市明志小学设计实施了“小蜜蜂行动”劳动实践课程,并创新劳动教育评价体系,让评价主体更多元,内容更具适应性,形式更丰富,以激发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培养更多热爱劳动的“小蜜蜂”。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劳动教育评价过程中,需要将各个参与主体全部纳入评价体系中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与信效度。学校创设了“小蜜蜂行动”劳动教育品牌,设计印发了《劳动实践活动成长手册》,要求“心得每周一记、照片每周一贴、学校每月一评”。在评价时,学校采取自评、互评以及家长、教师评价的多元模式,把学校、家长、社会和学生等多方主体纳入评价体系。
不同年级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成长手册》内容不同。低年级学生对事物作出价值判断的能力发展尚未完善,对于他们的评价以他评为主、自评为辅;高年级学生的评价判断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学校采用自评与他评有机结合的方式,以便在实施评价时纳入更多主体——比如,劳动家庭作业的评价主体为家长,参与社会公益劳动的评价主体则是社会单位,而在最重要的自我评价部分,学校引导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活动成长手册》对自己的劳动活动进行评价,自我观察、自我监督,学会判断自己是否进步,体会劳动的快乐,最终成为对劳动有着盎然兴味的独立学习者和实践者。
评价内容的“适应性”
传统的劳动教育评价方式过多关注学生的劳动技能与知识积累,评价内容过于单一;全校统一标准、统一方法,评价方式过于简单,忽略了学生在技能水平上的差异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差异。学校将常态化的劳动教育内容进行系统梳理,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各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不同的劳动教育内容,并据此分别提出具体的劳动教育目标,采用相对应的劳动评价细则。在开展“童心向党,向建党百年献礼——‘我是勤劳的小蜜蜂’劳动教育展示活动”中,各年级组就设置了不同的劳动项目。如,一年级整理书包、二年级剥花生比赛、三年级系鞋带比赛、四年级叠衣服比赛、五年级水果拼盘大比拼、六年级包饺子大赛等。在“喜迎二十大,技能促成长”庆“六一”劳动技能大比拼活动中,一年级的项目是“灵活十指、巧捏彩泥”,二年级的是“创意手工、趣味剪纸”,三年级的是“童心妙手、玩转布艺”,四年级的是“变废为宝、创意无限”,五年级的是“邂逅扎染、布里生花”,六年级的是“美好‘食’光、营养相伴”。
通过赋予不同学生适宜的劳动教育内容、目标和评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劳动的魅力,从而在劳动中获益良多。
评价形式的“丰富性”
评价形式是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评价能够更有效地检验劳动教育的成效。然而,当前小学劳动教育的评价形式过于简单,倾向于在单一量化的基础上进行评价,结果则以简单的等级或分数呈现,不能体现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成长。
学校主张评价形式要多元。除了利用《劳动教育手册》进行评价外,学校还采用活动评价、展示汇报、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多种手段丰富评价形式。如开展各类劳动技能展评活动,推动劳动教育获得实效;在学校楼顶及小操场花圃处开辟劳动实践田,田里种植有小葱、蒜苗、茄子、辣椒、萝卜等蔬菜,每个班级都有一小块责任田,让学生负责养护蔬菜,教师每周组织学生到菜地进行浇水、施肥、除草、间苗等实践劳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感受收获的喜悦;收集学生在家、在校、在社会参与劳动的影像资料,让劳动过程可展可评;组织学生撰写劳动心得,引导学生开展反思,使劳动教育内化,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对学生的每日劳动过程表现及实际成效进行信息采集、评估,并形成评价建议。
丰富的劳动评价形式促使学生在探究中劳动,在劳动中创造,充分激发了学生参与劳动的内驱力,懂得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劳动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在劳动中发现劳动的意义与价值。学校将劳动教育评价与课程实施紧密结合,让劳动过程“可视化”,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贯穿学生成长的全时空、全过程;让劳动实践“日常化”,通过日常实践活动的开展与评价,推动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强化劳动意识,使“劳动创造幸福”的种子在学生的心田逐渐生根、发芽,结出丰硕的果实。
(作者单位系江西省新余市明志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