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江中学提炼的学校精神是“明德至善;时习日新”,这两句话都源于儒家经典。“明德至善”出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时习日新”出自《论语》和《大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前一句高度凝练地阐述了学校立校立教的根本,也是学校发展的高远愿景;后一句则体现了教师为学施教的应有态度。由于与吴江县学、文庙的渊源,学校文化中充满了“儒”“君子”等元素。 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吴江县兴修文庙、学宫,后悉毁于金兵。元至元年间(1292年)重修正殿、讲堂、斋舍,后又毁去。清康熙、乾隆、同治年间又先后重修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尊经阁等建筑,惜今日仅余文庙两殿。屡毁屡新,一方面演绎着历史发展的动荡和坎坷,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文化血脉的悠久和传承。 文庙碑刻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2019年,吴江中学老教师杨镜如整理了文庙现存的26块碑刻上的碑文,又从文献中搜集了14篇吴江文庙碑文,汇集到《吴江县学碑志孑遗》一书中。留存的碑刻之中,有宋代的《吴江重修县学之记》、元代的《吴江州兴修儒学记》、明代的《重修儒学记》、清代的《重修吴江学宫碑记》等,文字清晰可辨,极具史料价值和文物价值。许多碑文都有类似“士君子进德修业、存心养性”“仰副我国家养士之典”“人才盛则礼仪明、风俗美”的文辞,可以看出教育对人才培养、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2013年,吴江中学搬离了吴江县学旧址,但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并未截断。学校在新校区修建明德广场、孔子像、武康桥、尊经阁、明伦堂,以及竹简形制石板镌刻的《论语》全文,无论典雅的名字,还是曾经学宫移植来的“缩影”,无不诉说着悠久的县学历史和儒家文化。 如今,明德广场的孔子像和碑刻已经成为学校地标,代表着历史的传承和文化的浸润;它们是新校区与老校区之间的纽带,也是钩沉学校数百年文脉的见证和记忆。“君子求诸己”“君子坦荡荡”“君子喻以义”……由于与吴江县学、文庙的渊源,学校文化中充满了“儒”“君子”等元素,学校也希望师生在校园文化的浸润中,成长为一个个彬彬有礼、勤学弘毅的君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