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我到了一个新单位。没过多久,我就有了一个昵称——村姑。也许是我为人拘谨不善于与别人打交道,也许是我穿着打扮过于朴素甚至寒酸,也许是我畏畏缩缩冒着傻气。总之,我有了一个外号。 我很平静地接受了它,并不排斥。直到有一天,土里土气的形象给我带来了真正的阻碍。 马上要召开新班的第一场家长会了,头天晚上我才想起自己没有体面的衣服。没有就没有吧,开家长会又不是选美。我安慰自己。我穿着过去在老家穿的一件蓝色短大衣上场了。 我提前在教室门口迎候家长。来的大多是妈妈,个个光鲜照人,她们都化着精致的妆容,有人披着迤逦的大流浪,有人盘着高高的发髻,有人佩戴着胸花,有人脖颈间系着丝巾…… 家长落座后,我才敢低头看一眼自己:褪色的旧大衣磨出了一个个小毛球,我连面霜也没抹……太懊恼,太难堪了。 “体面的着装和得体的妆容,无论在什么场合都体现着一种尊重。初次见面,没有人能透过你邋遢的外表,看到你优秀的内在。”会后,我读到这句话,被深深刺痛了。 小时候我所受的教育,都是以艰苦朴素为美,以勤俭节约为荣。“女有三丑,好吃懒做爱打扮。”这是大人们挂在嘴边的话。这种观念根深蒂固。 可是现在,我面对的是城里的孩子、城里的家长、城市的环境,我却依然用旧面目示人。 那是我平生遭遇的第一场形象危机。之后,又发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儿。 快到期末时,我居然被投诉了。 在校长办公室,领导不经意地瞥了我一眼,然后很严肃地问:“家长说你利用上班时间烫头发?”我愣住了,忙解释说:“没有啊,是昨天中午烫的,当时班里值班的是物理老师,不信你可以问他。” 领导微微缓了神色,说:“哦,知道了。下次谨慎点。”另一个领导看了一眼我的头发,笑一笑,淡淡地说:“还是因为你太年轻了。” 回教室的路上,我疑虑良久。这么点事儿,家长为什么会抓住不放?我回想起昨天换了发型,走进教室时,学生笑声一片。他们肯定觉得保守的我居然烫了个“方便面”,回去便跟家长说了。 我烫头发的初衷是想显得成熟且洋气些,有什么当紧,为什么家长会这么介意?直到领导最后那句意味深长的话又回响在耳边时,我倏地明白了。 “你年轻,你乡土气息,这是你留给家长的第一印象。从那时起,他们可能就对你产生了不信任,就有了偏见。”后来,又陆续发生了一些类似的指责。诸如:打电话总是不接,别的班都让孩子背成语你不让背…… 有一天,搭班的英语老师神秘兮兮地跟我说:“你知道吗,家长连你从哪个县来的都打听到了,还知道你业务考试考了多少分……” 我哑然失笑,但很快就坦然自若。是的,我没有根基,没有人气,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场,没有技压群雄的实力。但是我有试错的机会,有提升的空间,有深潜的体能,更有“他们最看不起你,但你最争气”的倔强。 这样心平气和地想着,我也脚踏实地去做着。 做班主任,我组织各种活动,培训主持人,召开青春期班会,带队搞公益……“能力还是全面的。”家长在背后议论。 做语文老师,我指导学生“写一手好字,讲一口好话,写一手好文”。我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背《琵琶行》《滕王阁序》《归去来兮》,还同场比拼。我坚持写作,发表作品,学生的作文也陆续变成铅字出现在报刊上。“是个才女。”家长开始有了正反馈。 学生成绩也在逐渐提高。从接班的“羞于出口”到“敢于出手”,我终于勇敢地在学期末主动向家长发出了邀约:您孩子进步非常大,大有可为。我有以下几点期望,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配合……我终于大大方方,不再拘谨畏缩,不再小家子气。 多年以后,当年轻的同事问我家长会该准备些什么时,我诚恳地告诉他们:首先,管理自己的形象。衣着得体大方,不要花里胡哨,会显得浮华;也不要扮嫩,会让家长放心不下。其次,心态平和,不卑不亢,要谦虚,更要自信。不要惧怕挑衅,也不要逃避质疑。要相信,口碑是慢慢赢得的…… 现在再开家长会,我会微笑着承诺:你爱心教子,我慧心育人;你选择信任,我还你惊喜。 亲爱的老师,如果你正年轻,恭喜你。年轻就意味着有无限可能。 年轻的你,请记得,面对别人的偏见和挑剔,不要在暗夜里长久地哭泣。影响你成长的,是玻璃心和敏感体质。请带着淳朴,怀着初心,从内到外,认真修炼自己,努力亮出最光鲜的一面。你要相信,花朵能让眼球惊艳,果实能让人心震颤。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信阳市浉河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