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6日 星期三
经验之谈
成长,从上好课出发
郭湘辉

    1996年9月,我怀揣教育梦想,从城里姑娘变为一名乡村教师,踏上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探索之路。

    勤于思考,贴着儿童行走

    这是一所建在山坳中的完全小学,条件十分简陋,但我安然接受,内心满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开学3个月后,区里举行青年教师赛课活动,我上的是《乌鸦喝水》,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堂公开课。当时我手里除了一本《教学用书》,再无其他。为了让学生理解乌鸦怎样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是怎样“渐渐”升高的,我陷入了思考:选择挂图还是幻灯片?从学生的角度而言,两者都隔着难以逾越的沟壑。

    我最终选择直观演示法,取来家里的大肚花瓶,并捡了一些小石子。针对课堂教学,我还进行了深入思考、反复推敲:我直接操作演示,还是请学生上台;如果请学生上台体验,肯定比单纯讲授更有意义,但会不会出现意外,导致课堂无法按既定流程走下去;如何应对课堂上出现的意外……就这样,我在各种思考中不断作出判断与选择,所上的公开课最终获得了一等奖。评委如此评价:尊重儿童,贴近儿童,采用趣味情境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此后,我在语文天地里找到了方向:永远要有儿童视角,一切教学都要服务于儿童。后来,因为表现突出,2003年我被调入市里的“窗口小学”——湖南省湘乡市东方红学校。

    静心思量,立足教学实践

    在新学校,我坚定地走“模仿—思考—融合”的路子,不断地向于永正、薛法根、王崧舟等名师学习,最终在模仿中长出创新的果实,凭借《花的勇气》拿到了湖南省青年教师赛课一等奖,并被选送参加湖南省“国培计划”小学语文项目培训。我因此遇见了教育部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示范性培训首席专家黄朝霞老师,结缘还是因为她要求我研究如何扎实上好阅读课的第一课时。

    一般情况下,在各类公开课和展示课中很难听到名师执教阅读课的第一课时,因为第一课时往往是为第二课时“精读课文、升华主旨”做准备的,无论怎么教都绕不出整体感知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通、解决字词学习等内容,给予教师“个性展示”的空间非常小,很难给听课者带来“耳目一新”之感。即使有名师上课涉及第一课时内容,也仅是将两个课时的内容高度浓缩而已。因此,要上好阅读课的第一课时,我必须科学划分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并想清楚第一课时的40分钟到底教什么,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达成目标。

    我决定遵循“大道至简”原则,选择老老实实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真实设计“听写”环节,在课堂现场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明确“中国人就要写好中国字”;针对容易混淆的词语,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区分与运用;当学生读长句出现错误停顿时,停一停,调整一下节奏,在示范读、指名读、齐读等环节反复引导,直到学生读准、读明白为止。基于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以学生为主”的理念在课堂上得到充分体现。

    这堂课获得了“国培”专家和听课教师的高度评价,一致认为做到了“扎实、朴实、真实”。

    原来,语文教师的课堂就是要好好耕耘语文的东西,实实在在上好每节语文课。此后,黄朝霞老师把我当作“国培”的一粒种子,每年都给予跟进指导和培养,让我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拔节成长,并被认定为“湖南省青年精英教师”。

    勇于思辨,遵循自己内心

    2015年,我幸运地成为“王崧舟名师工作室”跟岗学员。在工作室的课例研习中我剑走偏锋,选择了一堂全新的课例《渔夫的故事》。我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课堂技艺到底走到了哪个层级,未来应该朝着哪个方向前行。

    这篇课文通过渔夫与魔鬼的斗智斗勇,彰显了人类智慧,诠释了正义一定会压制邪恶,这是许多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但在解读文本中,有一大段魔鬼对胆瓶中400年生活的描写深深吸引了我。文章为何要保留这段话?这段话中反复出现的“我一定报答他”在传递什么?我找来原文《四色鱼》进行对比阅读,发现故事结局中渔夫并没有按照常理把胆瓶扔回大海,而是放出了魔鬼,魔鬼也遵守了诺言,帮助渔夫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就这样细细读慢慢品,我似乎读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魔鬼”,他曾对光明生活充满渴望,但一次次满心期待却化为失望,最终变为绝望,一念成魔。我也读懂了一个更加真实立体的渔夫,他不仅充满智慧,还心怀悲悯,最终用善良感化了魔鬼。原来,创造奇迹的永远是爱与信任。智慧在左,仁爱在右,一撇一捺才能写出大大的“人”。其实,这个故事中的渔夫与魔鬼就是一个人,成人成魔就在一瞬间。对文本有了深入解读后,我以“渔夫会放过魔鬼吗,为什么”制造悬疑,引发学生思辨,然后出示原文结局,以“他们之间会有一番怎样的对话,才能让渔夫最终放过魔鬼”让学生在补白想象中,丰富对民间故事特点的认识。

    这种课堂构想是比较冒险的,工作室其他学员听了都表示质疑,认为在学生心目中,魔鬼就是魔鬼,不需要“节外生枝”。但我坚持自己的思考,站在整本书《一千零一夜》之上,引导学生从“一篇”走向“一本”,最后认识民间故事的文体特点,从而在故事中启迪智慧、传递美好。我遵循自己内心的声音,坚定地在课堂中落实。最终,这堂课得到了王崧舟老师的肯定,并带我到南昌进行课例展示,还写下评析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上。

    有了这次成功的体验,每次上课前我都会先自主思考、树立观点、自我推衍,并借助一些可行的参考和建议决定如何上课。就这样,我实现了从站稳课堂到绽放课堂的转变,并在2018年被评为特级教师。

    潜心思索,形成教学风格

    2019年,我被引进到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文清小学,开启新的教学旅程。在这里,我学习了许多课改新概念、新名词。2022年新课标颁发,又一轮课改的潮流涌来。

    不破不立,唯有求变,才是正道。如何跳出以往一篇课文一堂课的“井口”,以“大语文观”的视角改变语文课堂;如何开展“结构化教学”,以“教材”为例拉出一条线画出一个圆;如何强化课程育人导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大量阅读各类书籍,寻找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与层级,并大胆进行重组融合,教学范式逐渐由“教”变“学”,努力让学生思维发展由“碎”到“序”。

    如在古诗教学《鸟鸣涧》中,我采用群诗学习方式,带领学生在一首带多首的学习中感受诗人王维的创作风格,在多首对比异同中了解王维瑰丽的一生,在反复品味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多次诵读中最终领悟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人生境界,这堂课被评为教育部优秀课例;在《创编小诗》中,我以单元教材为例,巧借绘本资源,引导学生在多样的赏读中发现诗歌表达的密钥,创作出有趣的童诗……理念先行,实践落地,在不同的文体中我作出了深入思考和大胆尝试,形成了“扎实”“灵动”“大气”的教学风格。

    此后,我以课堂为基地,带领名师工作室成员进行跨学科、跨学段的系统研究,所开展的课题研究多次在省市级立项并获奖,多篇论文发表在语文核心期刊上,并出版多本教育教学专著。工作室中的一大批年轻教师快速成长为教学骨干。

    回望28年的教学生涯,我一直坚守在语文课堂主阵地上,不断突破,不断前行,一路享受教育的幸福,一路收获成长。

    (作者系特级教师,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文清小学语文教师)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