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6日 星期三
着眼单元整体 感知故事规律
苗薇薇

    统编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围绕“问号”这个主题编排了《棉花姑娘》《咕咚》《小壁虎借尾巴》三篇课文,其中《棉花姑娘》《小壁虎借尾巴》是童话故事,《咕咚》是民间故事,三篇课文都是典型的“三段式”结构。课文融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于故事情节中,既有教育性,又富有童真童趣。本文重点阐述第一课段第三课时的内容。

    真实情境,激发兴趣。在传统的单篇教学中,学生读课文,集中识字或者随文识字,教师引导学生读好对话和语气,侧重知识和能力训练,但缺少着眼于单元整体的语言实践过程。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听故事、讲故事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学生喜欢听故事、读故事,也愿意上台讲故事。本单元的三个故事都有不少小动物参与,学生喜欢小动物,小动物的参与也让故事更加鲜活和灵动。另外,三个故事的情节都一波三折,“三段式”结构鲜明,更吸引学生,他们愿意读故事,也愿意和学习伙伴一起分享故事中的奥秘。

    基于单元的整体架构和学情分析,我们创设“智慧故事大会”真实的情境和大任务,贯穿整个单元。学生在阅读故事的基础上复述、创编、展演故事,教师以语言实践倒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探索故事的奥秘。

    直观形象,整体感知。在第一次设计时,团队教师商议,用学习单的形式让学生找出三个故事中的动物并写在学习单上。试课时发现,学生能够在书本上很快找到故事中的动物,但是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少,写字也处于初级阶段,单单写几个小动物的名称十分耗时。

    后来团队教师设计了适合一年级学生的游戏教学模式,把学习单中需要用文字写的小动物名称换成小动物的头像,让学生自由拖动小动物头像,分别把三个故事中的小动物“送回家”,并借助小动物的头像排序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梳理故事情节,即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最初的设计也是采用学习单的形式,让学生填写故事的情节。考虑到一年级学生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团队教师又设计了小动物搬家游戏,通过变换小动物所在的“房间”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基于学情,把起因、经过和结果换成了学生更容易理解的三个问题:谁怎么了?怎么做的?最后的结果是什么?这三个问题让学生在游戏中梳理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梳理完,让学生借助表格中小动物的头像先与同桌互相讲一讲自己最喜欢的故事,然后上台展示讲故事。通过讲故事,学生对故事情节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由点到面,发现规律。在以往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受“三段式”的故事结构,教师把每篇中的“经过”部分单独摘出来,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一波三折的效果。这样的好处是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下循序渐进,但也存在明显弊端,学生一直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没有自己的独立思维和判断,也缺乏探索意识和质疑精神;文本逐篇分析,低效重复。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小动物搬家表格,说一说自己的发现,从表格中不难看出,起因都是植物或动物遇到了问题或挑战,结果是在其他动物帮助下解决了问题,而在“经过”部分都出现了三个或三组小动物。教师从三篇故事中选取其中一个故事,只出现一组小动物,让学生与原文对比朗读,与同桌谈论一下自己更喜欢哪个故事,原因是什么。经过交流分享,学生纷纷表示更喜欢课本中的故事,因为原来的故事更有意思、更完整。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研讨另两篇课文,如果去掉其中的一个或两个情节会怎样?分析发现,棉花姑娘向动物医生求助了三次,一次又一次求助,棉花姑娘的内心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强烈地盼望她的病能够得到医生的帮助;小壁虎一次又一次借尾巴没有成功,更能表现出小壁虎的难受,也为结尾揭示尾巴再生留足了时间。在迁移运用中,学生更深入理解了“三段式”故事结构的妙处。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伊河路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