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6日 星期三
职教之声
“中等技能困境”的结与解
徐海云

    “中等技能困境”是一种反直觉的现象,指中等技能型人才的收入水平不但低于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甚至远不如低技能劳动者,且在较长时间内中等技能型人才的收入不增长甚至负增长。

    分析“中等技能困境”的成因,大致有三个方面。

    一是中等技能型人才因为前期职业教育所投入的时间成本、学习成本较一般工人高,对未来工作岗位的薪酬待遇预期也相对较高,一定程度上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他们一方面对薪酬待遇、工作环境和工作自由度有要求,但另一方面实际掌握的技能、工作的耐受强度以及工作的勤勉专注度却不够,与预期收入难以形成价值匹配,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处境。

    二是核心竞争技能缺乏。职业学校的教材与实训设备往往滞后于生产实践,学生在学校习得和掌握的技能与企业实际需要存在一定脱节,需要进行重新培训后才能上岗。另外,出于对用工队伍稳定性的考量,部分企业宁愿花大力气自主培养员工也不愿意招录缺少核心技能、上手慢且职业忠诚度不高的职业院校应届毕业生。

    三是自我增值能力不足。职业教育的功能和意义绝不在于单纯的技能传授,而更多在于育人,在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而当下对职业教育的窄化理解普遍存在,往往只强调专业技能的教育,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学生的技能迁移能力以及持久学习力和自我提升能力有所欠缺,走向职场后自我增值能力不足。

    破解“中等技能困境”的关键在于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这表明,只有通过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着力培养出职业素养高、技术技能强、发展后劲足、企业和市场认可度高的技术技能人才,才能使中等技能人才在市场中形成特有的竞争力,形成技能型人才报酬持续稳定增长、技术技能日渐纯熟、工匠人才充分涌流的良性循环。

    怎么做?

    一是要强化职业素养的涵养化育。职业素养关乎技能人才发展的可能性,是影响职校学生能否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关键因素,也是机器难以完全取代人的深层次原因。要培养学生端正的职业价值观,职业院校需通过“双课堂”协同、校企双元育人、专兼职教师同向发力、工学理实一体化育人体系,强化学生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着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通过政策激励引导学生甘于从事生产一线岗位,敢于在平凡岗位上坚守,坚持做到爱岗敬业、追求卓越。要增强职校学生的职业忠诚度,学校需要通过职业体验、实习实训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强化学生的职业志趣和取向培养,提升学生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大力探索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提升区域中等技能人才职业稳定性和忠诚度。

    二是要强化校企合作,有效解决教学滞后于生产的难题。首先,职业学校可积极引入企业生产线,通过“校中厂”“厂中校”模式,让学生能够在实训中无缝对接一线生产设备,锻炼岗位技能,实现学习就业零距离。其次,学校应强化一线企业顶岗实习经历,使学生尽早接触相关技术设备,掌握和熟练岗位技能。同时,学校应进一步深化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坚持围绕产业开设课程,基于真实生产任务灵活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立足岗位练技能,打通教学到产业、理论到实践的人才培养路径。最后,学校要大力推进高素质现场工程师队伍培养,通过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师资互派、员工与学生置换培训等举措,着力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出一批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技能型人才。

    三是要强化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培养。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必须摆脱偏狭于技术和单一专业技能训练的困境,要着力培养“技文双馨、和谐发展”的学生。如果培养出的仅是掌握重复单一技能的技能人才,则其终将被标准化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所取代。高质量的职业教育需要大力培养学生可持续的职业发展能力,深度培养学生学习力、内驱力、技能迁移能力以及综合素养,促进学生通过终身学习实现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

    为此,应加快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着力构建服务技能型人才全生命周期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成长体系。完善职业技能等级晋升体系,畅通技能型人才职业成长通道。建立健全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持续为技能型人才增值赋能。同时,应加快构建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环境,着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职业平等、尊重个性发展的职业教育环境和氛围。推进职普融通,形成多渠道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为不同特点的技能型人才提供更多自由选择的成长成才空间和发展路径。

    只有发展新时代的高质量职业教育,更好地满足人民对于高质量就业、提升职业发展潜能的需求,促进社会公平,推动共同富裕,才能真正破解“中等技能困境”,充分彰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

    (作者单位系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Y202455793)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