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6日 星期三
编后记
一木一石皆可宝
本报记者 金 锐

    杜甫去世于何处?千百年来,这一直是一段悬案。

    《旧唐书》记载:“公居耒阳,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但是此种说法一直为人质疑,清代学者仇兆鳌便认为《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一诗为杜甫的绝笔,此时杜甫已离开耒阳,漂泊至潭州附近。

    那么,耒阳的杜甫墓究竟是不是杜甫的墓葬所在呢?《重修杜公墓碑记》一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非常巧妙。作者先通过客人的问话罗列疑点:《旧唐书》所载为“致酒肉疗饥荒江”的附会之说;元稹作墓志曰“公旅殡岳阳,其孙嗣业,收骸乞归葬于首阳”;又云“平江县境有公墓……平境且为空冢,而况耒阳”。

    客人的说法不易反驳,作者则从另一个角度作答:“屈原自沉汨罗,千载庙祀,奚必有墓乎?有墓而莫或过问者多矣,墓宁尽伪乎?”然后进一步强调修墓的意义:“使士皆上慕稷契,不得志亦忠爱逾常……读书识字者,曷弗以公自勉乎?此予汲汲修墓微意也。”最后又升华至人生境界:“古今忠义遗迹,一木一石皆可宝,况赫然邱墓也。”虽然如此,作者也没有避开史料考证,引用乐史《寰宇记》和韩愈《题杜工部坟》证明杜甫墓未必不在耒阳。尤其是韩愈一诗,其中写道“今春偶客耒阳路,凄惨去寻江上墓”——韩愈是中唐时人,距离杜甫去世不过数十载,这个证据也算是非常有说服力了。

    杜甫为何被称为诗圣?不仅因为他“晚节渐于诗律细”的诗歌技巧,更是因为他那份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情怀,他用他的人生践行着他的诗歌理念。当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吹败,他仍然希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当杜甫由长安至奉先县探望妻子,得到小儿子因饥饿而夭折的噩耗时,他想到的是“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当杜甫至新安县见到征兵时,他一面发出“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的悲声,一面又写下“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的开解之语。

    这正是杜甫的伟大人格——他坚毅的目光望向远方,他悲悯的心怀投于黎庶。

    对于湖南省耒阳市第一中学而言,拥有杜甫墓和杜陵书院何其幸运,同时肩上的责任又何其深重?杜甫,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传承,是一种责任——正如《重修杜公墓碑记》中所言:“古今忠义遗迹,一木一石皆可宝。”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