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教师“不止于艺”应是《为人师》这本书的旨归,也是作者郑锦杭的期待。但“不止于艺”的态度与精神是怎样的一种态度与精神呢?正如书中所说,一位普通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充斥着琐碎、忙碌、努力、负责,以及紧张、不安和沮丧,哪有时间和动力追求“不止于艺”呢。我们往往只关注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却看不到他们选择当教师背后的缘起和动力,看不到光环下他们也有普罗大众经受过或正在经受的幸福和美好、迷茫和困惑,甚至遗憾和痛苦。 书中述说的6位教师像6个不同的星球,不但丰富,而且浩瀚。读完整本书,我看到在教育这片天空下,不同的星球有着不同的光影,不同的生态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又有趣的大宇宙。与这些小星球碰撞出美妙火花的人是不同的,有充满智慧的校长、有喜欢自己的学生、有享受工作的同事、有已经分手的男朋友、有无私付出的爸爸妈妈、有肯定和信任自己的家长,正是这些碰撞与交集,带来了6位教师的心理成长,使他们对成为一名什么样的教师有了生动鲜活的理解。 这些教师的许多经历都很打动我。例如,在本书第二章里,丁老师举的一个在国外学习的例子让我印象深刻,她说实习学校的米勒老师给大家读故事,讲一个孩子受到班里另一个孩子欺负的事情,每当读到故事里让人伤心的地方,大家就可以用手撕爱心,也可以把它揉皱,读完故事的时候,爱心已经皱成一团。然后米勒老师再带着大家缝补爱心,但修复后的爱心怎样也回不到最初的平整了。它让每个人的内心受到冲击,原来伤害就如同这爱心,一旦产生就无法弥补了…… 没有刻意的说教却触动人心,让学生一下就领会了人生中重要且深刻的道理。离别时,国外孩子给丁老师今后当老师的建议也非常有意思,如“要经常保持微笑,要拥有一张可以小憩一下的椅子,要给你的学生第二次机会,周末要去露营”等。看到这些,也让我与丁老师一样,产生了当老师很幸福的感受。她所经历的这些细节,如酵母般让一位教师的职业生涯发酵出许多可能与美好。 当然,除了美好的,还有警醒的。例如,第四章的主题是“一个梦”,关于爸爸的、姥姥的梦都让我感动得想流泪。但陈老师的梦是一个让人警醒的梦。他常常会做一个相似的梦,就是他小时候当学校主持人时莫名受到新的大队辅导员劈头盖脸严厉批评的场景。他当时感到很羞耻、恐惧,也深深自责做得不够好,甚至此后一遇到别人夸自己优秀能干时,就很害怕自己会做错什么,而遇到别人说自己不对时立刻陷入自责,觉得自己太糟糕。陈老师说这是最让他惊悚的梦。当时那位年轻教师为何要这么做呢?据说是为了怕他骄傲,要挫挫他的锋芒。 我觉得这位年轻教师的做法特别值得所有新任教师警醒。因为他也许本意并非要伤害一个孩子,也许随着职业生涯的成熟他会意识到这样使用批评手段非常不妥当。但诚如陈老师所说,时间是不可逆的,一个孩子的成长以及生命的旅程也是不可逆的。这部分结尾的话写得特别好:心念有别,成贤不肖,身为教师必须能够辨明自己的心念,竭尽所能扶持更多的学生…… 一本讲教师的书当然不能不提到课,书中专门讲了对6位教师有着不同寻常意义的一节课。正如书中所传达的,一节课不只是一节课,它可能在某一刻触动人心,可能在某一刻启人心智,也可能在某一刻让人遗憾失望,但无论如何它都是一个教师生命的结晶,让学生和教师都能经历它的滋养和启迪。 作为教师,我们的“应许之地”是哪里?我们可不可以一心一意只想做一个最好的教师?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教师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作为教育出版人,我推荐这本书不仅因为它的文字像散文一样优美,内容像小说一般好读,而是我们透过6位教师的所思所想所遇,读到了教师这份职业背后的初心和百态。 为人师,路未尽。我想,教师读后或许也可以找到自己或主动或被动、或感动或冲动时选择这份职业背后的东西,从而理解自己的摇摆和质疑,抓住自己的珍视与快乐,最终找到自己的“应许之地”。 (作者系教育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