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承洞(1934—1997),江苏苏州人,杰出的数学家、教育家,曾任山东大学校长(1986—1997),中国解析数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在20世纪60年代作出了世界公认的“真正杰出的工作”,把名字镶嵌在了哥德巴赫猜想的明珠上。他的弟子如今在数论和密码学领域占据国际学术制高点。
————————————————
潘承洞是中国解析数论的代表人物之一,杰出的数学家。作为教师,他不遗余力培养学生,指导他们做大问题开拓新领域,他的弟子如今在数论和密码学领域占据国际学术制高点;培养的数学人才开枝散叶,薪火相传。作为校长,他打破常规提拔人才,超常决断、秉公办事,是深孚众望的平民校长,他带领山东大学迎来全面发展的辉煌时期。
他是多面手,让我们受益很大
1961年,27岁的潘承洞被分配到山东大学,担任数学系讲师。当时的山大条件异常艰苦,学校没有大门,更没有围墙。潘承洞一家住在学校三号楼一座只有10平方米的筒子楼里,做饭、洗刷、如厕都是公共空间。正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潘承洞完成了世界级数学论文,使得中国的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取得世界领先地位。
潘承洞在山东大学数学系任教的30多年中,始终工作在教学一线,他为大学生、研究生开设了10多门课程,如数学分析、高等数学、实变函数论、复变函数论、阶的估计、素数分布、堆垒素数论、哥德巴赫猜想等。1978年开设解析数论课程时,因为没有课本,他就自编讲义,手写油印。
潘承洞的课在学生中的评价非常高。他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就能掌握的东西,不在细枝末节上浪费语言;他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对学生循循善诱,留出足够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找到答案;他风趣幽默,善于把枯燥的数学知识点讲得生动形象,在谈笑风生中将问题讲解清楚。
在课堂上他几乎不看讲义,而且经常提问,几乎每个人都会被问到,回答不出来问题不能坐下,直到有人回答上来才允许站着的同学都坐下。这招是他从华罗庚的讨论班里学来的,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提高注意力,从而达到督促大家主动努力学习的目的。上过潘承洞课的山大数学系64级学生刘桂真回忆说:“我觉得他人非常好,上数学分析根本不看讲稿……他是多面手,让我们受益很大”。刘桂真在课堂上经常是最后回答出问题的那个学生,后来也成长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在潘承洞的带领下,整个山大数学系的教师对教学都很重视,教学质量一直保持在很高的水平。1992 年,山东大学数学系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基地”。
思想具有前瞻性,潘老师教你点石成金法
1978年,潘承洞作为改革开放后首批博士生导师,开始招收研究生。1983年1月,他指导的博士研究生于秀源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成为我国首批18位博士学位获得者之一。潘承洞先后指导培养了13名博士研究生和近20名硕士研究生。他对学生的培养倾注心血,指导他们做大问题开拓新领域。他的学生王小云和刘建亚如今在数论和密码学领域占据国际学术制高点。
潘承洞在数学研究上有着惊人的领悟力和超前的眼光,分析问题直接而透彻。“老师讲课是典型的大家风度,大思路,粗线条,由浅入深,居高临下,常常令人回味良久。他的三言两语,往往使我们茅塞顿开;或引导我们摆脱困顿,走出迷宫。”于秀源是潘承洞的第一位博士生,他这样形容自己的导师:“给你一座金山当然好,但不如潘老师,他教给你点石成金法!”
1993届博士王小云回忆说,潘老师虽然自己不做密码研究,但是提供给她的参考文献事后证明都是最好的。现代的公钥密码学也都是按照潘承洞之前给她的那些文献构建起来的。在王小云心目中,潘承洞是非常具有战略眼光的数学家,“事实证明,潘老师当年的安排非常具有前瞻性”。
潘承洞心胸开阔,淡泊名利。“从老师那里获得的灵感和启发,许多成为我们论文中的关键思想,可他的名字却没有出现在我们的任何一篇论文中。”学生的论文或学术成果都饱含着他的心血,甚至是他许多独特、关键的思想,但他从不署名,“这都是你们自己的工作,不要写上我的名字”。
潘承洞对曾经教过他的闵嗣鹤、华罗庚等师长的教诲一直铭记在心,并像他们一样追求真理,爱护学生。作为导师,他大公无私,甘为人梯,倾注精力培养数学人才,为他们创造条件指明方向。他培养的学生在数学研究、人才培养等领域早已开枝散叶,成为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中的中坚力量。
敢于打破常规,潘校长带领学校蓬勃发展
1986年潘承洞担任山东大学校长,提倡并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他非常爱惜人才,不拘一格选拔和培养人才,总是希望“让青年人快一点起来”。不管是学生、教师还是有能力的行政人员,不管什么学科、什么方向、什么年龄,他都敢于打破常规,唯才是用,并全力推动山东大学优秀中青年教师的破格提拔,并且将政策或者制度常态化,保证学校人才的持续性。
他办事公平公正,一视同仁,讲究原则,同时又以身作则。对自己及家人更苛刻。破格提拔教授让很多山大教师受益,但是在物理系任教的夫人李淑英,直至退休还是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他特别要求物理系领导不能给他的家属搞特殊。他也不止一次嘱咐他的秘书,绝不允许借他的名义谋求个人私利。“提起潘校长,我对他最深的印象就是公平公正,秉公办事!”山大很多人都认可这样的说法。
潘承洞非常关心且信任普通教师。有一段时间对于教师出国管理很严,一位教师因科研需要出国工作,潘承洞并不认识这位教师,但毫不犹豫担保且签了字。后来这位教师顺利出国,也按照计划回校。互相信任就会双向奔赴,这就是潘校长的人格魅力,带来的是山东大学强大的凝聚力。
他常说不能唯职称唯论文,化学院的某位教师为学校作出了很大贡献,然而在职称评定方面没有太多论文。后来,在不占用学院名额的情况下通过学校认可得到晋升,这让那些真心为学校、一心搞科研的教师大受鼓舞,以更大的热情为学校服务。
潘承洞认为,文章水平的高低与职位的高低并无直接关系,这一见解对于当下科研有很大的启示。潘承洞担任校长期间,带领山东大学进入综合发展的蓬勃时期。
潘承洞是成绩卓越的数学家,又是淡泊名利的学者,是没有一点官架子和学究气的平民校长,他是桃李天下、德行兼备的真正教育家。他全身心地热爱数学和教育事业,把青春和生命都奉献于此。他是一位值得我们学习和铭记的人。
(作者系山东大学历史学院讲师,《数学文化》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