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整本书阅读的引领者,教师在阅读前所做的准备工作不仅是对教育智慧、学生特性及文本深度三者关系的深刻洞察与精妙融合,更是保证整本书阅读顺利进行的美妙前奏。下面,我以《草房子》为例,谈谈整本书阅读前教师需要做好的四个“点”。 深度阅读,探寻“兴趣点”。整本书阅读无论选择哪本书,教师的首要工作就是深度阅读。它要求教师超越表面的文字浏览,沉入书页深处,与文本对话,感悟作品的个性与共性;与作者对话,触摸作者的思想与情怀;与自我对话,感受内心的悸动与震撼;与学生对话,体验阅读主体的困惑与差异……只有深度阅读,才能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关系的深度审视与重构,也才能发现那些能够触动学生心灵、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的“兴趣点”。 通过深入挖掘这些点,教师不仅能够丰富自己的阅读储备,更能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走进文本,点燃整本书阅读的激情。比如《草房子》,我确定了如下“兴趣点”:同学们,《草房子》写了与油麻地小学有关的许多人的动人故事。看完后,如果允许你变成小说中的某个人物,你最想变成谁?为什么? 这个问题如同一把钥匙,不仅开启了学生积极阅读的大门,也打开了他们想象的大门,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比较、思考书中人物的性格、命运以及背后的故事。 贴近生活,寻找“拓展点”。整本书阅读不是孤立的知识获取,而是连接生活、启迪智慧的桥梁。教师须具备将书中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能力,寻找那些能够触动学生情感的“拓展点”。“拓展点”设计得好,能引领学生实现从“书籍”到“生活”的无痕过渡,引导学生将书中的知识经验转化为自身的生活智慧,从而在理解中深化,在应用中成长,促进其情感价值观的成熟与完善。下面这个活动,不仅是对《草房子》阅读效果的检测,还是引导学生进入实际生活场景、解决实际问题的不错尝试:下一期我校文学社团的“作家面对面”活动,我们计划邀请《草房子》的作者曹文轩老师。作为文学社小记者,对于《草房子》这本书,你有什么要问的吗?请你列出采访提纲。 尊重差异,创新“输出点”。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体验与收获自然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多样化的阅读表达与创新性的输出方式。在整本书阅读之前,教师应秉持尊重学生个性的原则,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为他们量身定制“输出点”,允许学生将所读、所感、所思转化为具体的成果,无论口头报告、书面评论、创意写作,还是角色扮演、戏剧改编,都是学生主动创造、表达自我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阅读成为一场心灵的盛宴。 鼓励欣赏,激发“成长点”。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也是学生身心成长的过程。因此,教师努力营造一个正能量的学习氛围、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在评价学生阅读成果时,教师应时刻保持一颗欣赏与鼓励的心,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与价值,从而逐步培养起对知识的渴望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更要关注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展现出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合作精神以及心灵的成长,引领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者与思考者。 以上“四点”准备过程,不仅是对知识的传递者、学生阅读的引路人的要求,也是教师对自身成长和升华的要求。这不仅关乎一本书、一类书阅读的成败,而且是对生活、生命的深刻洞察与尊重。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实验中学)
|